美文网首页文艺调频巢湖文海简诗
不看主义,只看主人,是大清官场生存的第一要则。——闲读《随园诗话

不看主义,只看主人,是大清官场生存的第一要则。——闲读《随园诗话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0-12-28 23:33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五·二三】

江南俗例:登科报捷者,例用红绫书喜帖。方近雯方伯家本寒素,举京兆,报到,夫人仓猝无力买绫,不得已,截衫袖付之。家婢戏云:“留取一半,待明年中进士作赏。”先生闻之,在长安寄诗云:“朔风寒到柔荑手,忆杀麟衫两袖红。”次年,果宴琼林。先生又寄诗云:“榜下忆来常欲泣,朝中说去半能知。”

方觐,(1681年—1730年),字近雯,祖籍安徽州石川里,江都邵伯人。尝从学于朱彝尊。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工诗,著有《石川诗钞》三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长安,此处代指京师,即今北京。

柔荑,音是=róu tí。指植物初生的叶芽,旧时多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也借指女子的手。出自《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麟衫,指绣有麒麟图案的衣服。

宴琼林,指考中进士。旧习,新榜进士赐琼林宴。

【闲言碎语】

方觐中举,其妻在家乡剪衫袖以作喜帖,留一半以待来年中进士再作,而方觐竟然在次年真的登榜高中的故事,一直为文人雅士津津乐道。方觐为此而赋之诗,也广为流传。不过,有资料载,方觐中进士后的诗为“榜下忆来常欲泣,朝中说去谁能知。”与袁枚的记载有一字之差。在我看来,“谁能知”比“半能知”要好一点,家里穷,委屈了老婆,心中的愧疚,谁人能够理解同情?其中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啊。

方觐中进士后,仕途还比较顺利。几经升迁,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四川学政。期间,他积极筹措将“文翁讲堂”扩建成“锦江书院”,除了增建讲堂和30余间学舍,扩大生额外,还从全省选拔优秀生员入学,还按月发给薪米费,给寒门子弟排忧解难。

雍正二年(1724年),方觐改任御史,转户部给事中。他“宣力南北,才守尤焯著”。 雍正帝在与辅臣商量可资担任督抚的10位人选时,方觐名列其中,进入封疆大吏的预备干部队伍。雍正三年(1725年)任巡视吉林御史。雍正六年(1728年),提拔为浙江按察使、署布政使兼护两浙盐政。任上,精于吏事,颇有政绩。

方觐出身寒微,家境不好,但为政清廉,绝对不取不义之财。然而,过分清廉,也是坏了官场规矩,不仅同事厌恶,皇上也未必喜欢。

雍正八年(1730年),方觐晋升为陕西布政使。临行前,他多次谢绝了所谓“旧规公议银”、“养廉银”与盘费。据《世宗皇帝硃批谕旨》197卷载:方觐奏章云:“同日(注:雍正八年二月初八日),为奏闻事:臣蒙皇上擢用西安布政使,两浙盐商以臣曾护盐政,循照旧规公议送银二千两以为长途之费,臣通行力阻。濒行之际,众商仍送盘费银一千两,臣坚拒不受。督臣李卫以臣护理盐政三月,将雍正七年盐政衙门养廉银按季拨给臣一千二百两,臣亦再四辞让,李卫云此奏明恩赏之项,既经护印,理无可辞,臣不敢固却。现今长途盘费,医药取给敷裕,皆出自皇上天高地厚之恩也。”

对于方觐自述如何拒绝盐商按照旧例馈赠的公议银、盘费,以及为何领取养廉银,并感谢圣上皇恩浩荡之事的奏章,雍正帝并没有大加赞赏,反而御笔朱批道:“此系当领受者,何必过辞。凡似此娇廉以自高之举,朕所不取也,志之。”由此可见,专制统治者需要的是一切官员都必须按照他制定或认可的规则行事,脱离了他的规矩,即便是符合礼教纲常的,也不受其待见,视为沽名钓誉、娇廉自高之举。因此,不看主义,只看主人,才是大清官场生存第一要则。

另:方觐奏章中提及的“西安布政使”一职,实为陕西布政使。陕西布政使,明洪武九年(1376年)以陕西行省改置,治西安府(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约当今陕西、宁夏、甘肃三省区及青海省湟水流域。清康熙二年(1663年)分为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六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陕西左布政使司为西安布政使司。八年又改西安布政使司为陕西布政使司,至清末,仍旧治,辖境相当今陕西省。清代,官员在行文中亦有用旧称的,以免与原陕西布政使的管辖范围混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看主义,只看主人,是大清官场生存的第一要则。——闲读《随园诗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ux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