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条(《答陆原静书》之六)原文: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决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周敦颐的主静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而人是万物中最灵秀的生物,因而也是情感和欲望最强烈的动物。为此,他提出了“定主立”三字修身功夫。“定”,就是“定之以中正仁义”,就是“存天理”。“主”,就是“主静”、“慎动” ,就是“灭人欲”。“立”,就是“立诚”,“诚”既是宇宙本体,又是“纯粹至善”的先天本性。
程颢说:“动亦定,静亦定。”
王阳明说:“定者,心之本体。”
陆澄认为,几位贤人所说的“静”、“定”,绝对不是不看不听、无思无为,一定是说要时刻在致良知、存养良知、遵循良知上下功夫,这明明是动,属于已发的范畴,为什么称之为“静”?为什么说定是心的本体?难道说“静”、“定”是贯通本心的动和静的吗?
王阳明说,天理是岿然不动的,日常之致良知、存养良知、遵循良知的功夫,就是要求我们不看不听、无思无为,但不是说内心如槁木死灰一般,而是说,所看所听、所思所为都只是专注于天理,那么这样的动,其实就是静,所以程颢先生说:“动亦定,静亦定。”是说心的本体和心的发用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定就是“一”。
我国的革命先辈陆定一同志博学多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有很深的国学造诣,他的英语水平也很高,在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访问延安期间,他是翻译之一。我猜测不管这个“一”指的是什么,他的名字一定与传统文化有关。原谅我的思绪信马由缰了。
王阳明的这一段论述,归根结底还是说知行合一,这个“一”就是天性,就是天理,就是心的本体,本体永远是静的、定的。这似乎有辩证法的味道。
关于所听所看、所思所为的问题,我们不妨联系论语中的一段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人不可能不视听言动,但必须合乎礼。这个“礼”大致就相当于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我们还可以联系《传习录》第144条,王阳明对周道通关于“何思何虑”问题的答复,与本条的内涵完全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