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节 打卡能不能养成好习惯
打卡原指刷卡记录上下班考勤时间的一种考勤方式。现洐生成网络用语,指向外界持续展示某种行为,引起关注,形成外力监督方式,促成达到学习与成长的某种需求。
打卡行为现在已然成为一种流行风,旅游打卡,早起打卡、健身打卡,走路打卡,学英语打卡、写作打卡,连小朋友背唐诗也是打卡,以至于凡是想得到的学习行为,大都有打卡的设计。
那么,打卡行为到底好不好呢?客观地说,打卡是有优点的。打卡的本意是培养好习惯,出发点很好;打卡初期确实也起到了规范打卡者行为,促使打卡者行动,使其得到了一定的成长;另外,打卡排名也是一种奖赏。
但打卡行为很容易走进以下三种误区,导致好习惯培养的失败。
一是强制性的打卡行为,容易让打卡者反感,对习惯养成有副作用。以孩子背唐诗打卡为例。本来大人鼓励孩子每日背一些优美的唐诗,可以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在这种快乐气氛中慢慢地养成爱背唐诗的好习惯。但如果把背唐诗当成打卡任务去完成,就需要孩子例行公事的去背,孩子有了被强制的痛苦感觉,就忽略了背唐诗的乐趣,易造成对背唐诗的反感。这种痛苦感觉来自于无意识“原始我”的抵制,以后再培养这种兴趣就更难了。
二是为了打卡而打卡,目的本末倒置,不利于好习惯的养成。以跑步打卡为例。本来我们早起去跑步,不但能享受清晨的新鲜空气,还能带来身心健康,可以慢慢地培养成好习惯。但是非要自拍一下,发个朋友圈打卡展示,慢慢地,就变成是为了打卡而跑步,而不是为了跑步而打卡。这就是动机转移,为了健康去跑步变成了为了打卡而跑步,如果某段时间打卡因故中断了,跑步的行为就嘎然而止了。
三是打卡行为易造成的动力扭曲,给好习惯培养带来大脑底层思维的阻扰。以背单词打卡为例,一开始我们知道学英语是为了与人流利地交谈,听懂看懂英文资料,有了打卡行为后,任务心态就种下了,当打卡热情所带来的动力逐渐降下来时,学习的难度显现,这时意志力上场了,压制着“原始我”,坚持再坚持,让“原始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这时,他启动了自我保护模式,为我们找来了一大堆合理的借口。这时,动力就扭曲了,由成长需求的内驱力,转为了外在的打卡形式上。动力扭曲之后,背单词行为就会被一堆借口阻挠,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不反对打卡行为,我也经常打卡,但是要记得培养好习惯的初衷不能改,不要把打卡当作任务来完成,不要强制执行打卡,更不要为了打卡而打卡。
培养好习惯单靠打卡不行,那我们会想到,“要是有强大的意志力就好了。”在这里我们聊一下意志力。
意志力在心理学意义上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品质。很明显,它来自于意识层面,是“理性我”的产物,是“理性我”在做计划时定下了目标,以目标为指引,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一种能力。
“强大的意志力”就是指为了目标,用巨大的压制手段,提升了“原始我”对痛苦的承受能力,从而达成目标。这对完成短时任务是可行了,但是要用强大的意志力来培养好习惯,那万万不行。试想,“原始我”追求快乐的人性能长期被压制吗?不能!他会千方百计地帮你找借口,最终让你放弃这个习惯。
靠意志力也不行,那怎么办呢?下一节,为你揭示培养好习惯的真正的内驱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