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心情随笔随笔散文
研己录-读句 梁文道(上)

研己录-读句 梁文道(上)

作者: 静然说秩序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7-07-08 09:13 被阅读21次
    图片来自网络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我读

    自问:你如何认知世界的复杂?你如何提高宽容的能力?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悦己

    自问: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提升的启示与路径,记录下让你产生质变的契机与时刻。

    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沉默。百思不得其解,问一友人,对方淡然自若地答:因为幸福从不比较,若与人相比,只会觉得自己处境悲凉。《常识

    自问:从不与人比较就保持了一颗如如不动的心。

    要完全认识一个人,一定要认识他的恐惧。《我执

    自问:要完全认识自己,就找到自己恐惧的根源,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克服恐惧的过程。

    一个女人一定要有自己过好日子的能力,要有别人没法拿走的东西,这很重要。

    自问:你还有哪些方面能提高自己过好日子的能力?你现在有那些别人没法拿走的东西?

    一个人去崇拜一个偶像,其实是在利用这个偶像的一些形象,来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按照法国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的说法,这代表了某种品味的选择。品味就是人赖以区分自己,并且试图在象征性领域战胜其他人的东西。

    自问:你所有参照的坐标人物,你分别是欣赏各自的哪些方面?你有达到那样的成就了吗?你的品味是否符合你对将来自我的规划?

    任何一本书被一个读者拿起来的时候,他心底都有一种或许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欲望,就是我要改变自己,要提升自己,这是一个很伟大也很卑微的欲望。

    自问:读书,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欲望冲动。保持并保护好这种冲动。

    哲学教懂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谦卑,因为你虽爱慕智慧,但你永远得不到智慧,他总在你的掌握之外。故此,哲学家是“爱智之人”(Philospher)而非“智者”(Sophist)我执

    自问:你有没有保持谦卑?你有没有对智者与智慧的个人理解?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我执

    自问:每一次面对问题或困境,你是否都能破除我执?

    任何幽默感都来源于宽容。常识

    自问:幽默感是宽容力外显的一个标志。

    擅于文字的,终将死在文字的手上。因为对方将从文字里发现,无论对待任何事物,这个作者都是冷静置度,且能掌握进退的分寸。于是感到危机的存在,如动物般本能地逃逸。我执

    自问:你擅长于什么就有可能受困于什么。时刻保持跳出当下全盘审视与调整的习惯。

    怨恨是一种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是种潜藏心中隐忍未发的怒意,毒蛇般地折磨和扭曲了一个人的正常心智与价值观。所以要隐忍不发,是因为有这种情绪的人根本没有发泄报复的能力。常识

    自问:理解产生怨恨情绪的人,用爱或疏导正确引导。

    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自问:你需要了解各种复杂的书与人吗?你只需要明确在有生的时间里去了解你喜欢的书和你喜欢的人。

    他的品味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味道·第一宗罪

    自问:生活方式与为人代表一个人的品味;拥有物质的方式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本质。

    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我读

    自问:你有没有陷入这样的状态?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不应过度发展,都该保留在萌芽状态,将发未发,因为那是一切可能性的源头。未开的花可能是美的,未着纸的笔有可能画出最好的画。可是事情只要一启动,就不只可能,而且必将走向衰落与凋零。我执

    自问:如何在设计与创造中保持或传递出美的萌芽状态?

    我不能不想起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那个著名譬喻,他说:一个有人性的欧洲人要是知道中华帝国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或许会感到伤恸,并且沉思当中的悲剧意义;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回到日常的生活。亚当·斯密的意思是人类在理性上会接受一套普世的价值,但是在感情上却会受限于具体时空的制约,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发展自己感情上的道德想象力,要能同情共感地体会他人面对的处境常识

    自问:共情能力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最重要的能力。

    每当你觉得快乐或不快乐,满足或不满足时,你都清楚地跳出来看一下自己,这时被刺激被满足的究竟是什么?我需要这样的满足吗?人的确很难认清自己。唯有常常问自己问题,离自己有点距离,你才能清楚看到那个状态下的自己是什么。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

    自问:你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吗?你从中收获到了什么?

    一个人不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的讲,这就是教养。奢华与教养

    自问:在物质中你散发出怎样的人格与性情?是否体现了你对自己的期待与标准?

    奢华和教养的分界点在哪里?一个向外—求胜。一个向内—求安。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一一梁文道

    自问:教养是一个人由内而外,别人拿不走的真正的奢华。

    这就是逛图书馆的情绪,一种更加认清自己的谦卑。逛书店是满脑都是从自己出发的思考和慾望投射,就看不见自己是谁了。逛图书馆妳却不由自已的开放给未知的书架,让它们提醒自己的渺小和位置。你去图书馆可以认识你自己。弱水三千

    自问:先认清自身的渺小,才会有真诚的谦卑。

    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房子里,每一个人都放大了喉咙喊叫。为了让他们听到我说的话,我只好比他们还大声。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别人到底在讲什么。人人都是作家,但却没有一个读者

    自问:你如何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中,保持独立的思考?

    如今有力奢华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奢华与教养

    自问:要相信谦逊与力求品格善美是一个人获取宁静的基石。

    我不认为想得很清看得很透就特别痛苦,对人际关系看得很透,了解到虚伪、懦弱、卑鄙,不会因此就更恨那些人,相反可能会更宽容,更自在,这是一种大智慧大情怀。幸福感对一般人来讲是很依赖于别人怎么对待他,而如果能做到不依赖这个外在,内心很稳定,就不会被忽然而至的东西影响。

    自问:大智慧是清醒的看透人与事而不说透。大情怀是爱与宽容的终极表现。我们需要时刻关注的内心稳定就是从智慧与情怀中获得。

    如果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那么酒精便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意志大麻了。味道·人民公社

    自问:你有警惕到这种意志的大麻吗?

    宇宙的英文是cosmos,当然来自希腊文的kosmos,本意秩序,与混沌相对。混沌没有秩序,黑暗、混乱而无形。直到有了秩序为之赋形,世界才开始出现、可见。宇宙不只是从混沌走到秩序的结果,它还是一个动词(kosmeo),它就是混沌转化的过程,它就是点亮了黑暗的那个动作。没有光,没有秩序,世界不成世界,万物尽与目盲无异。我执

    自问: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变得井井有条,次序清晰,目标明确,是思维从混沌走向清醒的最大体现。

    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往复,在信与不信之间来回,这是恋人与信徒的共同特征。我执

    自问:你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反复吗?你需要这样的反复吗?

    弗洛伊德曾经描述过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现他们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着,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深怕大人会自此忘却他们,甚至趁机抛弃他们。可是在这个躲藏的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干脆耐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圆。这就是有名的“去/来”(fort/da)游戏,后来成了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模式,引起无数的诠释和争论。常识

    自问:你有没有尝试过和孩子讨论这个游戏?

    我们习惯的正常其实不是惟一。常识

    自问:你有没有在习惯的正常中找到另一种解读?

    因为素食者总给人一种异样的道德的优越感,总是使人以为他的伦理标准比较高,自律能力比较强,而大伙吃饭本来是件很愉快甚至很纵欲的事,突然旁边多了了一个禁欲主义者,岂能不叫人扫兴?味道·人民公社

    自问:不要给其它人以这样的错觉。自律者是因为某一方面深刻体会到自律的好处才推广到自身的各个方面,改写人生不过是习惯叠加的结果。

    什么人可以伤害自己。那就是我们所爱的人、至亲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不害怕时间的流逝、年华的老去,喜欢自己的人离我而去。我却憎恨用特定的身份来刻意加以我伤害的人。譬如亲人、爱人(所有我在乎的人)

    自问:你有用特定的身份伤害过自己最亲的人吗?你如何意识并修正自己的言行?

    一个人的身份意味着他在这个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又不仅仅如此。还有一份责任。不能用”身份“来对另一个人造成伤害,这样就犯了大错误了。可是有趣的是,我们总爱犯这种”大错误“却不自知。试问谁又没有仗着自己的”身份“来对那个人造成伤害呢。谁都有过无一例外。

    自问:跳出角色,扮演好角色。那只是你社会属性的部分。

    「他们总不明白,疾病是以陌生文字写在肉体上的铭刻。

    自问:你如何理解疾病和疾病对健康与生活的影响?

    好些动人的疾病文学,像西西,或苏珊·桑塔格,对我而言,无非是面临生命最后光景时,对那巨大沉默领域的翻译(尽管她们宣称要还疾病一个本来面目)。我执

    自问:训练自己时常观想面临生命最后光景的时刻,这将有助于你每天如何使用你的时间。

    衰老本身就是一种禁忌,它将死者与生者隔离开来。衰老者孤立无援,无声无息地从生者的群体中疏离,同他们所爱的人的关系渐趋冷却,告别了那些原本赋予他们意义和安全感的人们。因此晚年不仅对于有病痛者是艰难的,对于孤独者亦然。老人和临终者在这个时代是孤寂的,他们与正常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被完全斩断了。我读2

    自问:训练自己与自己独处的能力。孤独是宁静的本质,群居是片刻的喧哗。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研己录-读句 梁文道(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hh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