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在热气蒸腾的书院里,上了这节关于王小波的读书课。以下是老师讲课内容的大致整理。
王小波是97年4月去世的,他生前默默无闻,去世以后,却被学界、思想界、文学界广泛频繁的谈论。
而且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反复的被提起,被谈论。
我们知道,很多作家往往是某一个阶段火了,过了一阵,就没有人再谈论了。
而王小波不存在热潮,总是被人们谈论,他是个说不尽的话题 。
我总是说,王小波是一位文体家,什么是文体家?就是在文字上特别讲究的作家。
这个讲究,指的不是辞藻的华丽。比如:汪曾祺、沈从文等等,就是文体家。
王小波的文字看上去普通,实际上,每一个字都很讲究,字字刀斧。
还有,就是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理念,和对中国事务的深刻的认识。
我觉得,鲁迅就是一位文体类作家,他特别讲究语言。
王小波和鲁迅一致的地方,是不专注在文字的摆弄上,始终保持着对中国事物彻骨的关怀,保持着持久的关注度。
在杂文方面,我觉得除了鲁迅,就是王小波的杂文最好,他们的杂文都可以反复阅读。
可以说,王小波的劲儿都在杂文上。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作品里有一句话,“我什么都不行,就是能明辨是非。”我觉得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
他总是能对事物指出它的对与错,以及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明辨是非是读书人的职责所在。而且不仅要知道是非,还要有操守原则,敢于挺身而出。
我很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一种是他们。”
一句看似平常的话,是需要内心厚重的积淀、深刻的看法的。
而我对他也有一句评论:“王小波咣当倒地,王小波式的自由主义腾空而起。”
想要了解王小波的思想,建议你先读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
我常说:读书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成本。
整天读烂书,浪费着时间,最后把读书的兴致都消耗没了。
所以要在生命的有限的时间里,尽量读好书。
对于王小波的杂文,我们主要是读他的思想,读他在字句中透出的那股劲头。
我们先看一段他的文章。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智慧本身就是好,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再走的。
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高兴。”
王小波的文章只使用三千常用字,语句平和,但微言大义,每个字都浸透着他的思维、语感、文体,读起来震撼心灵。
再说说王小波的“自由主义”。他的“自由主义”不是自由散漫,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王小波所说的“自由主义”渴望的是法治、秩序、规则、个人权利。
他的“自由主义”主要是思想上、价值观上的,他首先强调的是个人的尊严。
王小波曾在一篇杂文里,提到春运。那个年代的春运,你会惊讶那么多的人是怎么被塞进车厢里。
王小波说:每年春节的时候,各种文章里都在强调安全,强调秩序,强调防盗……却从没有想到把人如此塞进车里,所涉及的人的尊严问题。
每个人都要有尊严。人们像对待灾民一样对待彼此,都是舍弃了尊严的状态。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的尊严、集体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要先有个人的尊严;如果个人都没有尊严,其他的尊严与我何干?
“自由主义”可以指政治倾向,经济主张,文化偏好等方面。
而王小波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
王小波的文字是俏皮的。
我常常拿他和鲁迅相比,鲁迅太爱讽刺了,王小波则是幽默的讽刺。
有些人生活的乐趣就是发掘别人道德上的毛病,然后盼着人家倒霉。
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根据我的人生经验,假如没有遇上车祸,聪明人很不容易变笨。
承认自己傻过,这是一种美德。
有人研究过他,他很少用孤僻的字,说的平常,但是有劲。
我最推崇的,就是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这篇文章讲述了他在当年下乡插队时,养的一头猪,这头猪从不按人的设置生活。
它始终长不胖,每天吃完食就跳出猪圈,去临近的村寨找别的母猪去了,因为那里的母猪比猪圈里的更干净好看。
它还学会了模仿各种声音,由于它模仿的汽笛声给它招来了麻烦,被围追堵截。
结果这只聪明的猪成功逃离了。
文章的最后,作者是这样写的: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最后这段,显示出了他文章的精猛:
猪与人一样,但有的人不愿被设置,反抗被设置的生活。
作者用这只猪的经历,最后把文章提到反抗生活的高度。
当然,不愿被设置的成本是很高的,这需要看勇气。
王小波就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在大学辞职以后,并没有靠写文章赚到多少钱,但是他说:
“你必须按所想去生活,否则你只能按生活去所想。”
相比于小说,杂文可以代表王小波,可以代表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的思想。
最后再强调一遍:
如果你对王小波感兴趣,杂文首选《我的精神家园》,小说首选《黄金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