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第二十五篇“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
李老师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把儿童变成学生。
教师把学生的角色赋予儿童,对其提出学生角色应该遵循的规范和要求,同时组织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的生长。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读透学生。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态和发展前景,有基本的把握和了解。
对于教师而言,更基础、更实际的工作还是读懂学生目前的实际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说法,“教师要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天下的教师,大致存在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心无学生。教师目中无人,中只有知识和目标。
第二种类型:心中有学生,但是抽象的学生。
教师知道要把学生放进心中的道理,但对于学生具体的需要、特殊困难和墮碍、不同的个性.老师并不知晓,学生只是教师嘴上空洞的口号,心中抽象的符号。
第三种类型:心中有学生,而且是具体的学生。
对于所教学生的个性,已有的积累,面对新知识可能的障碍等,教师都有先知式的再晓和预测。
对学生有具体透彻的了解,来自于教师的具体步骤方法。
第一步:了解“学生已经有什么?”
第二步:发现“学生还缺什么?”
第三步:研究“学生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第四步:寻找“学生的差异是什么?”
经过以上进四个步骤就有可能读透学生。读透学生并不是最后一步,还有非常关键的步骤。
第五步:追问“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是什么?”
要把抽象学生变成具体学生,除了上述五个步骤的逐步推进之外,还需要渗透内个意识:年级意识、班级意识。
读懂了学生的实际状态,教育教学就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依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