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文章题目,不知你是否会立刻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世纪前的中国人,如严复、辜鸿铭等,在学习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学好英语?
可能会有人立刻得出答案:知识碎片化导致我们无法学好英语。这种答案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仔细推敲。知识碎片化并非只在互联网时代存在;可以说,在任何时期,“知识”都不是以一种完整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常误以为英语学习体系有如一栋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楼般矗立于某处,只要我们走进这栋高楼里,就能够登堂入室学好英语。将英语学习物化成一孤立存在的个体,是英语学习者应该竭力避免的。否则,人人都会以为只要拿了一把钥匙,就能够走近楼里,拥有一切,最终把英语学习简化成某一种方法某一种途径,落入唯方法论的陷阱。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才是自我知识体系的建造者,这栋高楼的一沙一石是经过我们的合理安置,才最终建造成形的。在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方法、资源只是原材料,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的,只有掺加进去个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像模像样的体系。所以,当我们再次审视为什么学不好英语这个话题时,我们不应抱怨互联网抱怨移动端,一味将原因归结在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上。我们更应该去思考“我”做的够不够,关注“我”的表现和付出。
既然英语学习者自身的重要性得到了足够重视,那么我们就可以转入下一阶段的讨论了——我们该如何发挥自身主动性,学好英语。下面从四个角度简单谈一谈我个人的学习经验。
1. 重视英语语法
很多人批评当下中国英语的教授方式,不仅批评中学英语老师,还批评高校英语老师。如果用一句话归结所有的批评声音,也许就是:中国的很多老师把英语当作一门科学来教,而非语言。一旦英语被当成科学来教,语言学习就会变成语法规则的学习,甚至连文段本身也变成了一潭死水。此时,批评者就要寻找解决方案,比如提倡人文教育,让语言学习走向正轨。
但是,被众人批评的英语教育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以我个人经验来看,我所接受的中学英语教育,给我打下了较为坚实的语法基础。很难想象,无论是初中英语老师,还是高中英语老师,他们在讲课时,总能找出合适的语法知识来给学生答疑解惑。语法知识的学习会让基础薄弱的初学者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帮助他们找出语言的规律。
后来,我在上外英语学院又学了四年的英语。大一时我们仍旧要上语法课,仍旧要关注语言背后的规律。回过头看,正是因为语法基础牢靠,我们才有可能阅读经典著作,才有可能确定自己写出的句子是没问题的,继而尝试英语写作。
英语语法的学习是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之前曾在《不管学了多久的英语,都得经常回头搭建自己的语法体系》一文中推荐章振邦老师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我现在仍旧推荐这本语法书。语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初学者不必过于纠结先看语法书还是先读文章,每日阅读间隙,都可捡拾语法知识,久而久之自然就熟络起来了。水平相对较高的学习者,仍旧有复习语法的必要,回顾时可能会有意外发现。
2. 不要贪恋英语学习资源
知识无穷无尽,也就会让人觉得知识随处可见,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一个不太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把知识的收集当成学习本身。我还是大学新生时,曾花了很长时间搜寻各种知识和书单。为了“攫取”图书馆资源,我曾花好几日在松江校区图书馆找寻我感兴趣的书籍。
但我那时并不懂得适合而止的道理,因此在搜索资源上花费了太多时间。事实证明,与其穷尽搜索之技能,不妨先坐下静读一本书一篇文章。读书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环扣一环。如果你对一本书感兴趣,自然就会关心作者的其他著作,同时期其他作家的著作,其他国家与之风格相似的著作。至于寻找影视资料,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谓阅读要凭兴趣指引,大抵就是这样的道理。
对阅读的内容感兴趣,尤为重要,这样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阅读兴趣所在,不妨找寻一部文学简史,或任何学科的简史。也不妨搜寻中外报刊媒体评选出的年度好书,两三小时的搜寻总会有人让你称心如意的结果。至于阅读方式,纸质版还是电子版,这都看个人喜好了。
英语初学者应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不要放弃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如果缺少选择阅读材料的过程,阅读就容易变成一项让人不悦的阅读任务。因此,不必过于迷恋书单了。所谓书单,可能是他人兴趣的集合体,也可能是票选之结果。不必再被“资源包”吸引了,动辄获取几千本电子书,并不会真正让你提高英语。
3. 重视汉语
很多人学不好英语,并不只是英语没学好的问题,一部分原因还在于汉语基础差。英语有“语感”一说,汉语也有。读诗歌时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汉语里的抑扬顿挫,感受到韵律之美,但是在学习现代白话文时,也应该注意白话文的美感。
网络对汉语的冲击,乃至对任何一种语言的冲击都不容小觑。程式化的语言与网络语言一样,也都会让人误以为汉语“就是如此”。平日里我们如果无法躲避各类汉语的出现,那么就应该在自己的头脑里建设好一套良好的汉语体系,时刻提醒自己多加阅读经典著作。
如果要推荐容易获取的阅读书籍,我首先想到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短经典”丛书。这一系列丛书收集了当代中国诸多作家的短篇小说,虽然并非篇篇让读者称心如意,但作家们对于文字的把控是值得学习效仿的。为避免制造另一种书单,此处不再罗列作者姓名和书籍名称,有心的读者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学习现代白话文,要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当然,鲁迅、梁实秋、林语堂的散文都是上等学习材料,这些都是读者熟知的了;近有钱锺书的小说、杨绛的杂文……如此再说下去,怕是又显得无趣。
如果要在现代白话与古代汉语之间找一桥梁,我会推荐王力的《诗词格律》。本书虽然谈的是中国诗词,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很多规律也可变相使用在白话文的学习和写作上。粗通格律,不仅可以更好认识诗词,也可以对古汉语有较好理解。古汉语的学习很难形成体系,我也无法详谈。此处只推荐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古籍今注今译系列”丛书,这一版本的《诗经》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版本。儒家经典可读,诗话笔记也都可读,不再赘述。
有了汉语的基础,才可以再谈真正学好英语,或者学好翻译。举一简单例证。我们在阅读外刊时,如果对文章的理解都达到了百分之百的程度,如果某甲的汉语程度好过某乙,某甲的译文自然会获得更多肯定。换言之,如果英语水平都半斤八两,汉语基础的好坏也许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但是如果英语水平和理解力都臻于完美,最终能让你获取优势的当然是汉语了。
4. 贵在持之以恒
英语学习当然是有方法的,但听说读写的方法,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么老生常谈的几点。以前的文章略有涉及,此处不论。
其实,很多学习方法只是不同种学习过程的展示而已。在英语语法基础不错的前提下,选择了感兴趣的材料之后,我们更要做的是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一个坏方法可以在不断重复后得到改善,一个好方法如果缺少坚持也沦为空谈。
最初我阅读文学作品时,未将词汇表达积累到一处,用的是贴纸,后来整理出了几百张纸片,也能让我学好英语。现在更加方便了,大家可以更加便捷地做阅读笔记了,但未必真能做到每天阅读。两种方式有差别吗?当然有。但是这种差别相比于日积月累的重要性,似乎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不知阅读之乐的人常常会把阅读当成庞然大物一般的事物,以为无法征服。这与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如出一辙。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们要把它当成刷牙洗脸一样,每日习以为常。
英语学习不要急于求成。诚如阅读一般,听说读写译都贵在坚持。学习就像划船,一桨一桨不知所终,但回头一看,才发现我们去岸已远。
关于作者 | 胡学长,误入培训业的文学爱好者,上外英语学院文学学士,上外高翻学院翻译硕士。
致读者 | 如果本文对于你些许帮助,欢迎点赞/打赏/转发。你的认同对我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