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王羲之处于无人可以超越的地位。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然已经不错,但自己总是觉得不满意,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私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材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边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在纸上。他在练字使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调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82/a177a88821fe20f7.jpg)
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的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就请王羲之,代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王羲之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82/a38bda3c1494b93a.jpg)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除不祥,这叫做“修禊”,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禊,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做完了诗,大家把诗都集中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经醉了,他趁着酒意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82/ca9e89fc16d8e206.jpg)
《兰亭集序》共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超过,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此贴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王羲之后来将《兰亭集序》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对《兰亭序》更是十分珍爱,曾命拓书人赵模等各拓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而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经历宋、金而亡。但是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82/fec798355f151dc1.jpg)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万岁通天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书法名家,特别是以行草见长。传世作品《中秋帖》笔势流畅,情驰神纵,有如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米芾称赞“运笔如火筋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在《宣和书谱》中,王珣被称作“草圣”,他是王羲之的族侄,《伯远贴》是他的一封信札,也是传世晋人墨迹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迹,该贴行笔出入顿挫,锋棱俱在,尽得优游俊朗之风神。
下节预告:隋唐五代书法(上)
【本文由"战狼古玩”发布,2017年2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