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变迁最为激烈的时期,这时期大篆经过简省而创造出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进入章草阶段,随着隶书和草书的发展,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书法渐成艺事,书法家也随之大量出现。小篆在秦代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等,它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而俊逸,体态典雅宽舒,是一种很美的书体。流传至今的秦代刻石小篆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等,相传都为李斯所书。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又叫小篆。小篆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影响甚远,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82/096eecfa65328e1a.jpg)
秦代篆书还有权、量、诏版上的刻字,由于刀刻的局限,同时受民间书风的影响,风格比较质朴率直,笔画结构方折,无圆转流动的笔势,线条瘦硬,棱锋峭丽。秦代的墨迹,今天可见的有简书和帛书,从这些墨迹中可以窥见秦篆用笔的情况和技巧,汉代基本上继承了秦代的制度,文字亦承秦代八体,但是汉代通行的文字,有小篆、隶书和草书,小篆在汉代用于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的书写,如天子策命诸侯王、柩铭等,此外还用于金石刻辞;隶书,多用于中级官方文书,一般经籍和碑刻的书写;草书用于较低级的官方文书和一般奏牍草稿。西汉至今还没有发现巨碑大碣,刻石都比较小而书写草率,纯正的小篆仅少见于少量石刻。东汉立碑风甚,隶书石碑亦随之出现,东汉碑额上的篆书是最具风采的汉篆,有的方圆结合,婀娜多姿,有的结体茂密,笔划浑厚,有的结构方整,笔划疏宕;有的风格华丽,笔划流丽;有的体态奇肆笔划矫健;各具面目,无一相似。两汉砖瓦文字,大都为篆书,以示庄重。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82/99a93f841f6102ab.jpg)
隶书的起源,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秦代已普遍流星于民间,到西汉已达到成熟阶段,成为汉代的主要字体。秦到西汉初期,是隶书的古隶时期,即篆隶嬗变时期,结构方圆相辅,疏密相承,用笔圆转的特征已经消失,多用顿挫的直线,已见波势的雏形。到了西汉晚期,古隶已完成了过渡的使命,成为成熟期的隶书,其特点是点划的俯仰呼应的产生,笔试波挑姿态的确定,形体逐渐由长方趋向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82/0b8803103840ae89.jpg)
汉简是汉代隶书最丰富的宝库,如居延出土的《尧典》,罗布淖尔出土的《论语-公冶长》等等,都是整饬的隶书。汉代隶书墨迹,还现于陶器、漆器诸物上的题字,最难代表汉隶成就的应是东汉的碑刻隶书,汉代碑刻流传至今的已有数百种之多,有的原石已佚,仅留拓本;有的仅存残石,但原石保存至好的也为数不少,这种碑刻上的书法,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字形方整,法度严谨的整饬隶书;另一类是书和刻都比较随意,法度不十分严谨,而有放纵自然意趣的隶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82/e401777c49720ca4.jpg)
隶书到了汉末,由于过于讲求装饰性,挑脚都成了方棱形形状,波势矫揉造作,结构板滞,往往千篇一律,缺乏生气,开始走下坡。到了魏晋更是江河日下,这样隶书的衰落,楷书取而代之成了必然趋势。
下节预告:秦汉书法(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