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解读的传统经典著作,总能给人新知,颠覆以往的传统看法,《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对《老子》考据、行文解读都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作者的考证
杨照认为,《老子》成书年代应为战国后期,很可能晚于《庄子·内篇》;而《老子》作者李耳可能与周太史老聃并非一人。这一观点基本上采自钱穆先生关于老子的考据文章,钱穆在文章中清楚列举出《老子》行文中的战国时期名物和用语,如“橐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老子》第五章)“橐籥”是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一种鼓风炉的风箱,而这种风箱及其名称的出现不会早过战国中期,由此否定了《老子》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可能。其次,《老子》行文直白的文风,与语录体的《论语》、《孟子》差别巨大,而与战国末期的《荀子》、《韩非子》相似。另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李耳是“楚苦县厉乡曲里人”,春秋时代“苦县”属于陈国,战国时楚国吞并陈国,才存在“楚苦县”;《史记》中还记载了李耳后人的世系,最接近司马迁时代的胶西王太傅李解是李耳的八世孙,根据古人正常寿命倒推,李耳的生活年代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即战国中后期。
庄老分流,庄在老前
根据前文所述,《老子》成书年代并不早于《庄子》,甚至更晚。“老庄”也是汉末才开始有的说法,之前人们并不认为老子和庄子是一个流派,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统治思想称为“黄老学说”。《老子》和《庄子》只是在意境和思辨哲学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基本的理念和思考的领域截然不同。《老子》是一套政治哲学和统治原理,而《庄子》则是一套人生哲学和处事原理。虽然他们都讨论虚幻混同的事物,但是《庄子》追求的是开阔无涯的精神世界,《老子》最终要回归现实世界,他要为现实世界订立准则和根本,找到一套治理国家的规律。后世将《老子》理解为像《庄子》一样的隐士文化是一种误读,《老子》的阐述对象是“治国”,如何取得权力、运用权力、保有权力,是一种入世哲学。
无为即是有为
《老子》是一种诡辩哲学,强调通过无为达到有为,无私不争反而得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不跟任何事物争夺资源,不刻意勉强,,所以可以远离错误怨尤,不与人争,也就没有人来争夺我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与其增加,不如减少;与其锐,不如钝。占有太多和锋芒毕露,都会招来争夺嫉恨,结果原有的基础都会丧失;不如知足不争,反而可以保持原来的平静。理解《老子》的这一思想,要结合《老子》的时代。以往都认为《老子》成书于春秋时代,与《论语》一样所要表达的是普遍规范的处世法则和治国道理,让人觉得是一套反智、反文化的政治哲学。而断定《老子》成书于战国时代就能理解他的“无为”理念了。战国时代,诸侯侵伐,频繁的战乱使天下百姓没有一个和平的生活生产坏境,国家资源多数用于军备建设,人民生活受到国家政策的侵扰。所以,《老子》提倡统治者“无为而治”,让人民安于生产,这样才能增长国家的财富,通过无为达到有为。但是,《老子》没有考虑到在战国时代乱世,缺乏一个中央秩序维护者,在国际秩序无政府状态下,各国之间就会相互征战,国家没有安全的外部坏境无法安心于国内建设。而到了汉初,国家统一,稳定的中央秩序得以建立,实行“无为而治”,国家才实现了经济的大繁荣。
《老子》实质上是一种入世哲学,只是后人将其与《庄子》合流并列,加之误读和道教的影响,才被误以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世界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