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儿休假回家了,昨晚我们一起外出吃了一顿便餐。就这个就餐习惯,我看出了代沟。
因为是晚餐,三口人都有控制体重的需求,我们就选择了地方特色的简餐店。这家店离家步行大约十分钟,在我们的消费圈内。店面对的大众群体,装修谈不上多么高档,但是冷气开的很足,品类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需求。我们三口人,点了几个小菜,男的要了两瓶冰镇啤酒,他们还给自己点了羊肉汤,我给自己点了一份糁(sha)汤,算是陪同他们吧。
我看着他们俩人的用餐习惯:年轻人喝啤酒剩半瓶正常,喝羊汤剩半碗也正常;老一辈不管是喝啤酒还是喝羊汤一律是见底为止。
这两人的受教育程度算是相同吧,不同的是成长环境。
年轻人的成长环境,一直相对优越,物资相对富足,经济也相对宽裕,所以他的消费观念里,大概率是没有成本算计此等概念的,大都是随性随心吧。
老一辈的成长于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长这么大,能吃饱已经算是万幸,哪还敢要求吃好?更没有资本谈论情调了。
即便是当下,年轻人尚未自立,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人家的小资情调,比如出门,市区打车,长途坐高铁商务座,享受商务座的咖啡和零食等优质服务,虽然这笔费用暂时还需要老一辈支付。比如人家会跟三五好友相约,去看个什么球赛,听个演唱会,几百块钱抢张票,他们认为都是很正常的。而老一辈,通过自身努力,从农村到了城市,人到中年时,即便是财富有了一定积累,生活相对宽松时,从小养成的消费习惯却一直如影随形,比如吃米饭,碗里不剩一粒米;吃西瓜,要啃到瓜皮见绿;外出就餐,剩菜一律打包,不能打包的,也尽可能地吃掉,一个原则,绝不糟蹋一粒粮食,不浪费一分钱。
当然,这种现象或许只是我身边的个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个例,小资和小气的差别却是这样的明显。
就这两种消费习惯,我只是就事论事,不做任何对错评价。
真的,年轻人的成长环境造就的他的消费习惯,咱们不能说他们有什么不妥,只是与我们不同。在他们眼里,或许我们的消费习惯十分老土,没有一点情调,生命又有什么品质可言呢?
同样,我们这一辈的消费习惯,也不能说就对。在我们外出就餐,只要是在自己买单范围内的,我们都尽可能地消费掉或者打包带回家,一个原则绝对不能浪费。就这样的习惯,在很多人眼里的确是很小家子气,抠门的不讨人喜,但是,我们这代人,却一直乐此不疲。
即便不做评论,我还是有一点建议给年轻人的,小资一些没有错,讲究情调也很对,但是,前提是自己要有支撑小资情调的底气和实力。现实生活中,量入为出才是第一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