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染心田
01
传说老子遇到一位年逾百岁的老翁,老翁得意地说:“我从年少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我的同龄人辛苦一生却早已作古。现在我是否可以嘲笑他们忙碌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的结果呢?”
老子拿了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选择其一,您是要砖头还是要石头呢?”
老翁选择了砖头并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要它何用?”
是啊,没棱没角的石头要它何用?可混混度日的人生和没棱没角的石头又有什么区别?
毕业近5年,拿着差不多的工资,过着差不多的日子,偶尔想想竟还觉得挺满足。而满足的背后,却少不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措。
对于写作,我是没有太大自信的,除了一腔热血的喜爱,没有半点专业的学习,也很多年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写过一篇自己真正想写的文章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决心利用业余时间好好的来写点什么,却每每不知从何下手,只能逼着自己不断的输入、拆解,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时间去吸收更多的能为我所用的素材和观点。
从一开始一周3更还觉得自己很是了不起,到后面参加21天打卡,调整至日更,才知道自己有多自负与无知。
也正是这段正在进行的打卡经历,让我似乎摸着了一些于我而言意义非常的写作意义。
02
写作让我懂得追根溯源。
这段时间的日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累”,累在觉得时间实在不够用又不得不再逼自己一把,累在看待每件事都要在脑海里想了又想,累在每天的碎片时间、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写作上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然而我也看到了在这些“累”的背后,那显而易见的进步与收获。
正如克柳切夫斯基曾经说的,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变,不会思考的人晕头转向。
而我已渐渐从“晕头转向”中缓过神来,向“急速转变”的伟大目标慢慢靠近。
就比如浏览微博热搜,原来的我只会挑自己爱看的,匆匆浏览一边就没了下文,现在则会从头看到尾,遇到比较好的素材或表达方式就马上写入素材本,然后把相似或对比性强的观点和案例整合到一起,从中深挖出自己的观点,再发散开来形成文章。
一次又一次的深挖事件让我不再拘泥于事件报道的表面,去被舆论绑架我的思想,而是通过思考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对事件有了较为深刻又全面的认识。
也正因为如此,我更明白善用文字的重要性,每一次写文章都会时刻鞭策自己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为了博大众眼球而写一些真假参半、三观坍塌的文章。
文字是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必定该是积极的。
03
写作让我学会体谅和换位思考。
前几天的文章里曾写过一段《还珠格格》中的3位男演员,苏有朋、周杰和陈志朋。除了苏有朋外,周杰和陈志朋可谓是争议很大了。
在起稿这篇文章前,我也查阅了一些其他的相关报道,大众对于陈志朋如今的造型和动态可以说是清一色的不解与无法接受。
原本也曾想从这个角度出发,与苏有朋的励志转型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开文的刹那我犹豫了。
我们是否真的有资格以自己的固有观念随意置喙别人的人生?我暗暗问自己。
答案是否定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大家想必都懂,自己都厌恶的要死的举动为何我们还对别人做的那么理所应当啊。
想清楚了这一层,我也就能跳出固有思维去好好的想一想,如果我是陈志朋,我想得到的应该就是最起码的尊重吧。
而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许多我们无法接受的东西,尤其是被大众所排斥的,我们就会想当然的抵触,却从未或很少尝试以一个包容的心态去换位思考,也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成了言语的施暴者,让弱小的一方处境更为卑微。
其实凡事都有两面,就看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评价,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有对的,也有错的,一概而论总是有失偏颇。
没有全面的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写作让我明白的真谛。
04
写作让我发现生活之美。
曾几何时,微博上负面新闻泛滥,让人很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一种“这个世界真是太黑暗了”的错觉。
就连一些正能量的推送下也少不了一些质疑的声音,疑心病四起。
却唯独少了些坚定的声音讴歌人性本善,而《南极之恋》的导演吴有音做到了,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说过:“在当代,很多人为了房子,为了车子,为了事业奔波忙碌,但依然掩盖不了他内心最温暖最善良的光芒。佛教中有一句话是特别对的,说众生皆是父母,每一个人都是佛,只是他被那些灰尘掩盖。我能干的就是用我的笔和我的镜头把那些尘埃都吹掉,让人家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是琉璃身,每个人都是光明佛。”
而我有幸能透过写作,也试着去吹一吹掩埋了真善美的尘埃,去发现一些我们经常忽略却又值得铭记的生活之美。
尽管温暖的文字不见得能激起读者心中的多大浪花与共鸣,但每每回想起,想必都是会心一笑吧。
05
还有11天,还有太多的不可思议与未知等待挖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对自己说。
亦染心田,90后自由撰稿人。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打磨,蜕变。自我剖析/心灵鸡汤/个人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