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经典里的中国》读的电子书,全书讲述《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老子》《荀子》《战国策》十部经典古籍。我对《论语》《庄子》的章节读的详细些,其它章节略读。读书还是没有跳出舒适区,本能地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读。
作者杨照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华人世界著名的人文经典领读人。他在《经典里的中国》提出,让读者能够从原典认识、了解中国历史。他的基本取径仍然是历史的,相当于在《经典里的中国》这本书中,换了一种方式重新讲了一遍中国历史。
在阅读中摸索、整理出一些趋近这本原典的路径,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渐进入、熟悉原典,培养出一种与原典亲近的感受,来作为未来进一步自行阅读其他部分的根底。打好这样的根底,排除原本对经典抱持的距离感,是阅读、领略全书最重要的开端。
我觉得这样的阅读是有意义的,在“历史式读法”的基础上,逐步向“文学式读法”过渡。读一本经典书,不见得需要全部读完,可以从书中选择段落来读,选择和现在生活比较有共感的内容来读,更容易共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论语》情有独钟,除了学生时代读得比较多,有熟悉感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论语》比较的通俗易懂,看注释,基本都能读懂原文。
《论语》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向弟子传授、解释关于传统王官学的教育内容,呈现了一种在此之前不存在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杨照提醒,“读《论语》,一定要记得孔子最特殊之处,他是个老师,最早的老师,很可能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老师,他一生最重要的身份,也是老师,相应地,他一生最重要的事迹,也都跟老师这个身份有关,跟他的弟子们有关。”
孔子生命中留存的故事,都发生在师生之间,子路、颜渊、冉有、子贡这些弟子跟他的关系,可能比儿子孔鲤跟他的关都要亲近。“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他会开玩笑,他有自己的生活,有活在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痛苦。”
纵观孔子的一生,并不是顺遂的。他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三十岁之前,没有可以称道的成就。五十岁后,他才从中都宰、司空做到大司寇。几年之后,他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东奔西走,一路上颠沛流离。十四年之后,他带着一群学生回到了鲁国,才有了较为安稳的生活,但又遭遇了儿子和重要弟子死亡的打击。
孔子虽然经历了很多艰难时刻,但是《论语》里却极少有苦难的记录,留下了许多率性平和的言语。
比如,学而篇,有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在孔子眼中,真正好学的人,能从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喜悦,不提倡苦学。如果觉得吃饭睡觉的感官享受诱惑更大,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学习的人,算不上真正的好学。
述而篇,有一段记录: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怎么样?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孔子知道这事后,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来,如此罢了。”(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说这番话的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仍然保持“不知老之将至”的活泼心态,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老师关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
杨照认为,在先秦思想观念中,天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天道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孔子之所以不谈天性和天道,是因为天性和天道不是人可以努力改造的东西,而孔子在意的是人如何改造自我。孔子之乐,乐在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解自己能做而且应该做的事。
“在孔子的理念里,天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志和努力而改变,仁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孔子念兹在兹的就是要分辨出仁的部分,分辨出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即使明知做不成,也还是要去做。孔子关心的是自己的责任,它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一种为了换取结果所采用的手段。”
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控制自己能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去掌控别人,不依赖外在的结果来证明自己,追求内在的自洽。孔子这种“乐”学的理念,在今天也不过时。
结合《经典里的中国》对《论语》的分析,再读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言论,与学生时代读《论语》的感受大不相同,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句之外,更关注孔子率性平和的言论,比如:
【原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很整齐的,很和乐而舒展的。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己。”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儿也不做,不行的呀!不是有掷采下弈的游戏吗?干干也比闲着好。”
《论语》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依然经久不衰。不同时期阅读,会有不同的感悟。我想久经不衰的奥秘在于《论语》的语录体形式,读来亲切自然,很容易理解其思想内容,具有普世性,时至今日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一喜,一则一惧。”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似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每每读到这些千古传诵的言论,无不感念《论语》给予我们的精神滋养,感念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