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0 2月6日
阅读内容:
《北归》1——18
收获:1.关于文字,知道甲骨文。作为许慎故里人,最多的还是知道《说文解字》,今天对于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到成书,以及中间的学术纷争,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能执着于一项研究,让人佩服!
2.董作宾,一个被成为自学成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其意志以及追求学术的精神让人佩服!
3.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
4.特别喜欢任继愈的话:一个学者的成功,个人努力非常重要,但是人在社会里,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不管你有天大的本事,你总拗不过社会的大潮;
5.八年抗战第一书《殷历谱》
day11 2月7日
阅读内容:《北归》19——73
收获:1.《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皇皇巨著,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完整而清晰的认识,竟然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难免有些遗憾;
2.李济对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现状的认识:最迫切的问题,不是中国是否有过科学,而是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 。我们所要的是科学的成绩,不是科学的本身;我们对于科学思想的本身,除了少数人外,仍不感兴趣。我们尚没摆脱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
3.童第周,自己曾经教过的一篇课文《一定要争气》的主人公是如何在艰苦的日子里开展科学研究的,印证了课文里的内容;
4.一代名媛沈性仁,“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金岳霖),姐弟妹四人的卓越成就,再次看到家风对教育的影响之大。
day12 2月8日
阅读内容:《北归》74——135
收获:1.看到所记述的抗日战争,尤其是衡阳保卫战,惨烈、悲壮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2.学生军抗日行动,梅贻琦对从军热潮的清醒的认识,“保留一批学术的种子”,当时有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感受到了大师的远见卓识;
3.傅斯年等大师们在抗日中的激情,林徽因一生唯一的一首政治诗《刺耳的悲歌》;
4.抗战胜利后,军民的狂喜。傅斯年,一个滴酒不沾的文化大佬,拿着酒瓶子上街边喝边跑,弄丢了帽子和手杖;林徽因尚在病中,坐了滑杆参加庆祝游行;
5.梁思成对保护古建筑所做的贡献,包括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显示了一个建筑师的伟大的学术精神;
6.颇富哲理的一句话——如果人不是从一岁活到八十岁,而是从八十岁活到一岁,大多数人豆可能成为上帝。
day13 2 月 9日
阅读内容:《北归》135——198
1.北大校长蒋梦麟放弃当校长,到行政院做秘书长一事的始末和由此而引起的轩然大波;
2.语言学家王力对待写作的态度——呕出心肝,若写些所谓小品,却是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3.周作人成为汉奸的前前后后;
4.南渡是一段艰苦而心酸的历史,北归同样艰苦异常;
5.云南政局与学生运动;
6.喜欢的一句话——历史经验给予人类的启示是,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和在其心灵播下的种子,将终生影响他的性格,思想事业与前途。
day14 2 月10日
阅读内容:《北归》199——252
收获:1.学潮中的学生在政治的漩涡里;
2.闻一多在学潮中的作用;
3.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离开云南,北上复课;
4.西南联大碑文,有情有理。
day15 2 月11日
阅读内容《北归》253——318
收获:1.第一次听说“国宝”刘文典深刻体悟到他身上的文人骨气;
2.闻一多跟自己以前的认识太不一样了。以前只知道《最后的演讲》《七子之歌》,对于他的为人、与政治的纠葛、学术专长都不知道;
3.作为老师,为刘文典和闻一多的精彩授课吸引。自己也特别喜欢这种入情入境的教学方式,喜欢两位老师用底蕴做自己的讲稿的为师风采;
4.对刘文典月下讲《月赋》,与吴宓唱对台讲《红楼梦》的场景犹如身临其境。
day16 2 月12日
阅读内容:《北归》319——367
收获:1.“人抬人高”,没有留洋背景的吴晗被胡适和蒋廷黻的抢争重身价倍增;
2.刘崇钹被成为“能行走的两脚书橱”,李敖说他“为人甚笨,上课时讲讲头绪混乱”,但是他的学识确实让人佩服;
3.傅斯年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分析汪精卫的叛国行为;
4.吴晗与闻一多的革命经历;
5.陈寅恪对《瓦尔塔协定》的态度,所赋诗两首展现其文人情怀。
day17 2 月13日
阅读内容:《北归》368——426
收获:1.对胡适任美国任大使一事的总结及胡适本人的心境。“偏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2.胡适在珍珠港事件当天的演讲及其演讲水平;
3.中央史语所北迁和中央研究院评选第一届81名院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