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秉汇粹录透视经典临摹与创作
【蛤崋寺梳经】金刚经:我们追崇的名誉狂欢都只是名词吗?

【蛤崋寺梳经】金刚经:我们追崇的名誉狂欢都只是名词吗?

作者: Utpalavarna | 来源:发表于2020-07-11 20:10 被阅读0次

    【蛤崋寺梳经】金刚经:我们追崇的名誉狂欢都只是名词吗?

            主讲人/译师:(释)哉鲤居士/陈沁

            参照教材:《佛教十三经集》〔中华书局〕

    一、《金刚经》选五节原文



    二、《金刚经》选五节原文白话译+扩补

    (一)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众生灵听到您演讲的这些内容和道理,能产生坚定的信念并有信心佛法不假吗?”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你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忧。在我灭度后进入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五百年,将有持戒律严可以修集福德的人,他们能凭此章句产生信心,认为它是真实的教法实践。应该知道,他们不仅仅是在一位佛、两位佛、三四五位佛处种下善根,也已经在无量千万位佛处种下了一切善根,因为佛法是贯通互融互相接受的。

    故而,听这些经文章句,能在一念闪过未灭前产生正信仰。 须菩提,我完全知悟和信任,这些众生可产生无法估量之福德。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这些众生不再执着我相、他人相、更多众生相、寿者何相,也不再执着法相和非法相了。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凭一颗痴愚尚未圆满的心判断相好与相非,则堕入上述这些相的执着。如果众生更加表面性且浮躁地供奉法相的好,或众生更加表面性且浮躁地供奉非法相的圣,以为非法相即是正理、可见如来,也会堕入上述这些相的执着。

    正因为如此,如来常常教诲曰:比丘应该知道佛法对你们的修行信愿成佛来说,好似渡河之筏,登上彼岸已经派不上用场,但划桨手法、曾经经历的感悟有一丝存于心。佛的正法不可执著,开悟后不断吸收新正见,对待非佛法也谨慎!

    (二)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你的意见是什么呢?如来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如来对此有详细说法阐释和承认吗?”

    须菩提说:“照我理解佛陀所阐释的经义,没有一种固定的法名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如来可以说这一定是固法可依。是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过的法都不可实取、不可妄说永远是某种定义,这推演成不是法,亦不是非法。所以它是什么?一切圣人贤者都以似乎不作为的、随机应变的差别法做修行指导。”

    (三)依法出生分第八

          佛陀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果有人将充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全部用来进行布施,那么这人所回报得的功德多吗?”

          须菩提答道: “非常多,世尊。因为什么缘故呢?这样的福德并没有具备福德真正的自性,所以如来可以用 ‘多少’ 一词来衡量福德。”

          佛陀又对须菩提讲:假使再有人在本经,受持本经其中四句偈等,且能够给他人解释道理,以此获的福德,要胜过上述那人的布施福德。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及诸佛具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行正法,都从这本经生,诸佛爱点化众生布施偈理。须菩提,所谓有佛法者,说法的相是個概念而已,他们立刻告诉你这并非实有物,这般理解,才是真正的佛法。


    (四)一相无相分第九

        佛陀问:“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已证须陀洹圣果的修行者能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和念头:我得了须陀洹果吗?”

    须菩提应道:“ 不能,世尊。是什么缘故呢?须陀洹的阐义,即预流果,断了五個见惑,而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此它叫作须陀洹。”

    佛接着问: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已证斯陀含圣果的修行者,他能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和念头:我得了斯陀含果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是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阐义,即一还果,思惑的根刚刚拔出一点,死亡后再来一趟世间,还清所有的债务,可以到清净的地方,但实际是没有还来,他为了了结究竟而已,因此它叫斯陀含。”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证阿那含圣果的修行者,他能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和念头:我得了阿那含果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是什么缘故呢?阿那含的阐义,即不还果,向人世间作揖,不再返回欲界,实际上是没有真实的不来者,因此它叫阿那含。”

      佛继续问:“须菩提,你的意见怎么样?已证阿罗汉圣果的修行者,他能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和念头:我得了阿罗汉果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没有一种法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做这样的心念,即我已经证得阿罗汉道,那么,就执着于我相、他人相、众生相、长寿什么相了。世尊,您赞叹我得了无诤三昧,诸弟子中第一,我是第一离欲的大阿罗汉。世尊,但是我没有这样想:我是离欲的大阿罗汉。世尊,若我执迷这样的荣誉名相,则世尊便不会说我是乐于用功修习阿兰那行(无诤三味)的人了。因为须菩提实际上不执着有无诤三昧可得可修,世尊才赞叹我乐于用功修习阿兰那行呢。”

    (五)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陀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昔日在燃灯佛处所,有法证得吗?”

        “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处所,法实际上没有证得。”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

          “不,世尊。是什么缘故呢?用来庄严佛土的东西实际上是没有的,庄严总括只是一种名相、名词。”

          “这样的缘故,须菩提,诸位菩萨应该按照这样生清净心,不该有住色而生心念,不该有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念,应该没有执迷和无所住地生清净心。须菩提,譬如有人的身体如同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怎么样?像这样的身体大吗?”

          须菩提说:“非常大,世尊。是什么缘故呢?佛陀说不视为身大才叫大身。”

    三、相关词注

    法相: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分身也反包含之。

    三千大千世界: 略称大千世界。佛教说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禅天,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覆一二禅天,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覆一三禅天,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覆一四禅天,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 佛经所说七宝,各经说法稍有不同,按《般若经》,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

    福德性: 指觉悟了佛法后所达到的境界

    须陀洹: 汉译为预流果,断了五个见惑,但是,根本思惑还没有解脱,因为余习未断,所以要七还人间

    色声香味触法: 佛教所谓六尘,犹如尘土一样污染人的六根。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斯陀含:汉译为一还果,思惑的根根拔出来一点,死后再来一次世间,把所有的债务清了,可以到另外清净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暂时请假,还非究竟

    阿那含: 汉译为不还果,向人世间作个揖,不回到人世间来了,直接从天上证四果入涅槃

    阿罗汉: 汉译为无生,永远没有烦恼,没有魔障,心中之贼拔去了,此心永远清净光明,这是阿罗汉果

    无诤三昧: 无诤即物我两忘而不争竞不生烦恼。三昧又叫三摩地、正定、正受等,指一种专注的静思修行境界

    阿兰那: 即无诤。不直言劝人改正错误,乐阿兰那者

    四、读经引导

        《金刚经》选的这五节分别论说了生正信随时弃法桨、圣贤随机善导的原则道理、布施正法者福德无量、一切圣果实无名相修得和承认、庄严无实相状而发自本心的经义。

          世间一切诸法的阐释和名义,都是世间不存在的名誉圣果,至少表面没有物相显现,是圣贤指导生命善法时随机定义好方便我们理解的,它仅仅视作名词,证道者从不说自己实际证得什么什么道,有怎样的神效,毕竟因缘变故无常,一不小心就生“我慢心”和妄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崋寺梳经】金刚经:我们追崇的名誉狂欢都只是名词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zi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