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作者: 小妮儿的简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2-11-04 05:40 被阅读0次

    当孩子在学习中考试失利时,一定要先帮他找到原因,然后再找解决方法。而我们在问孩子“为什么没考好”时,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亦或者找理由搪塞,这是怎么回事呢?

    01“为什么”像矛一样指向孩子

    当家长问孩子:“你为什么没考好啊?”这个为什么具有很强的指责的力量。

    如果把我们的问句外化成身体的语言——一位妈妈叉着腰,伸出一只手来指着孩子,问:“你为什么没考好?”可以想象出妈妈的样子,伸出来的手就像一支长矛,直直地指向孩子。

    当孩子感受到妈妈指责的力量,本能地要竖起一个盾,把这个矛挡回去。

    所以孩子一定会逃避,他会说他不知道为什么,或者找其他原因,总之不是他的错。

    有的妈妈可能语气上很温柔,但心底里不相信孩子。这时,再温柔的语气说出来的话都像矛一样指着孩子。

    孩子感觉到妈妈其实是和他站在对立面的,他会担心被妈妈的矛刺中,所以他是不会去找原因、找办法的,他要做的就是找理由搪塞,竖起盾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我们要转换站位,别和孩子站对面,而是和孩子站在同一方向,一起看着卷子说:“这个成绩不够理想,我们来找找原因。”

    我们跟孩子站在一起,一起来看卷子、看成绩。这样,我们没有用矛指向孩子,那孩子就不需要用盾来防御,所以孩子会跟我们一起来找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

    02合理的归因才能促进行为的改变

    孩子可能会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题太多答不完、老师总是考他不会的、数学怎么学都不会、他考前没有复习到位……各种各样的原因。那如何把这些原因转变成有效的方法,去改变孩子的学习成绩呢?

    心理学家韦纳(Bernard.Weiner)将找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他从三个维度对归因进行了分类:第一个维度是向内部归因或外部归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归因或不稳定性归因,第三个维度是可控归因或不可控归因。

    第一个维度:内部归因或外部归因。

    具体到孩子考试这件事上。孩子说没考好是因为“老师题出得太偏”,这是外部归因。如果孩子说,“我考试前没有复习到这一点”,这是内部归因。

    面对失败时,外部归因可以减轻孩子当时的痛苦,但是对于孩子长远的能力提升是没有用的。

    想要转败为胜,内部归因才有用。

    第二个维度:稳定归因或不稳定归因。

    如果说“我解应用题的能力不行”,这是稳定归因。如果说“这个应用题我暂时不会答,但是如果我学会了它的答法,下次一定会”,这是不稳定归因。

    “暂未获得”的信念,让孩子知道只是暂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如果学习了、获得了,那我就可以做好,这样孩子便有了改变的动力。所以失败时用不稳定归因比较好。

    如果孩子说,这次考试考得好是运气好,那就是不稳定归因。如果希望这次的成功经验让孩子更有信心,希望它对以后的考试也有用,就要把这次的经验变成稳定归因。

    这时我们一定要接着问:“很奇怪,我发现你上次、上上次考试考得都不错,看来你运气一直很好,你是怎么做到运气好的呢?”

    这样孩子就会琢磨:“哦,考试之前我总是全面复习,考试题总是在我会做的范围里,所以我每次都运气好。”

    把运气好变成稳定归因。所以成功时,多用稳定归因,让成功的因素发展成为一个可以稳定下来的品质,那样就会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

    第三个维度:可控归因或不可控归因。

    “运气”是不可控归因,但“全面复习”是可控归因。可控归因太重要了,它是归因中的核心因素。

    归因就是找原因,而找原因的真正目的是找方法。

    找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要用指责的语气问“你为什么考得不好”,而是要说“这次考得不够理想,我们看看原因是什么”。

    带领孩子找到原因后,不要去评价对错,要顺着孩子找到的原因往下走,将外部的原因变成内部的原因。

    失败时做能力的暂时性归因,而成功时要将成功因素发展为稳定的品质。

    重点是原因是否可控,要看看孩子找到的这个原因中他自己可以做的部分是什么,把这个掌控权交到孩子手里,这样,就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找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信心|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qp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