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习中经常会有“跟不上”的情况,有的是因为老师讲得太快了;有的是因为没上学前班;有的是因为刚上初中,学习内容一下增加很多……
面对这种情况,常常有这样的声音出现,“不用着急,慢慢就好了。”
当孩子因跟不上学习而饱受挫折,需要我们给他适当支持的时候,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只说要“慢慢就好了”,这种陪学是不够用心的,孩子接下来也难以取得优异成绩。
还有一种陪读比这个“顺其自然”更可怕,就是用自己的方法来管理孩子,为孩子做很多事,但却不关注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这种家长往往会说“这孩子怎么管都不听,唠叨他一百遍他都听不进去”。
我们要知道,唠叨他一百遍都不听,干吗还要唠叨一百遍呢?唠叨三遍不听,作为家长就应该去找新的方法了。
01把句式中的“因为”后置,让孩子找到能把控的方法
我们要去思考对孩子来说什么方法是真正有效的。
当我们跟孩子说“因为你没上学前班,所以你跟不上”。这个“因为……所以……”的句式,是一个定性的句子,我们把原因说得很确定了,好像没有办法可以改变,那么“所以”这个词后面的结果,就像是必然结果,更没有办法改变。
我们说这句话的作用只会给孩子贴上一个负面标签。
要想改变,我们就要把这个句式的框架结构打破,换成新的句式。
打开它的框架结构,把前面的因为去掉,在句子的后面加因为,说“虽然你没上学前班,但是你可以跟上,因为……”,在“因为”后面加上能让他跟得上的方法。
比如“虽然你没上学前班,但是你能跟上,因为我们可以把每一课都先提前预习一遍,这样上课就轻松多了”。
实际上这句话讲的是,因为可以做预习,所以就能跟上,这样就改变了因果关系。后面的部分是要采取的行动,是能把控的。
02应用:用“因为”后置的句式,解决学习内容太多跟不上的问题
“孩子刚上初中,学习内容一下增加了许多,所以跟不上。”这又是一个稳固的负面因果关系。
初中学习内容太多是实情,“所以跟不上”好像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一样。如果这样去说,那么这个孩子也许就真的改不了。
换成新的句式,“虽然刚上初中,学习内容一下增加了许多,但是你可以跟上,因为……”
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当学习内容变多的时候,他需要为这个变化做哪些改变和准备呢?
是要改变学习方法,还是学习习惯?或者学会时间管理……仔细思考一下,跟孩子一起去探讨,然后把这个方法给他填上。
比如,虽然刚上初中,学习内容一下增加了许多,但是你可以跟上,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咱们可以增加一些学习时间,多做一些练习题。
或者,因为新的科目不是每天都有,咱们排好时间,每次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当天就复习,两个月下来就能有效果了。
03有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药”
我们每天在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有哪种方法是一定有用的吗?没有!随着情境的变化,方法也要变化。
别人好用的方法,对自己不一定管用,因为别人不只是用了某种方法,而是她的信念变了,心态变了,她对孩子的期望变了,她相信孩子可以做得到。
那么她的神情、她的动作、她的音调都在向孩子表达:孩子,妈妈相信你做得到,就算你暂时做不到,妈妈也相信你会找到方法来做到。这样孩子听后才会真的去找方法,而且去验证这些方法是管用的。
心理学里没有特效药,没有哪个句式和方法说给孩子,孩子立刻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还是我们的信念是否真的改变了。
只有我们相信后,孩子才会相信,这个新句式里后面的那个“因为”是有作用的,那么孩子便会有信心去找方法,去尝试。
当孩子在某个方面“跟不上”时,我们一定要做个真正勤快的园丁,打破“因为孩子怎么样,所以他跟不上”的框架,换成“虽然孩子怎么样,但是他可以跟上,因为……”这样的句式,在“因为”后面去找方法。
当我们引导孩子找到了方法,他自己迎头赶上的时候,其实也在心里留存了一种信念,就是“我只要找到方法,就能够跟上”,这样孩子才会有勇气,以后他就不会再怕挫折。
拥有这种信念的孩子,有再多的“跟不上”,他都能反败为胜。
换框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