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旅行·在路上旅行
打工旅行与心理学B 34 “本该不一样”的命运

打工旅行与心理学B 34 “本该不一样”的命运

作者: 无限延伸的三角 | 来源:发表于2017-05-22 17:40 被阅读80次

创造力是婴儿在与母亲的关系里受挫时,用以修复和母亲、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

                                                                                                                  ——温尼科特


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向新西兰南岛这一片黄金海岸线。我坐在当地海边一家背包客栈的躺椅上,一边啃着大鸡腿,一边津津有味地看旅行宝典《孤独星球》。

有一处吸引了我的注意。“黄金湾有一地叫迷宫石头公园(Labyrinth Rock Park),它很荒芜,杂草丛生,却有怪异的岩石和地貌。注意不要在阴暗、潮湿的天气或夜晚前去,你会感到毛骨悚然的”。拿出红笔重重圈出段落,招呼Lily来看。猎奇心强的二人组,很快拍板决定前往。

拜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所赐,经过电影《魔戒》洗礼的我们了解到,这长白云之乡,原始森林奔跑着精灵王子莱戈拉斯,末日火山行走着灰袍巫师甘道夫,霍比特村住着索林这些小矮人。只是不知迷宫石头公园里,又隐藏着什么?

按照导航,很快抵达迷宫所在地。果然人际稀少,入口处只停了一辆有些年头的黑色丰田。像新西兰所有的景点一样,入口处无人,无需买票。我和Lily径直走入。

果真是迷宫,层峦叠嶂、怪石嶙峋,迷雾重重。各种分岔路口,像血管一样在眼前伸长,交叉,隐匿,消失。我和Lily穿梭其中,不亦乐乎。更有意思的是,石头缝里还长着各种小玩偶,女巫、骑士、精灵、霍比特人、骷髅……遂暗自惊讶,啧啧称奇。

我们越发兴致盎然,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不觉忘记了时间。直到夕阳的光线落在石头上,才突然想起该走了。可是出口在哪呢?

今天唯一见到的,是途中遇到的印度夫妇。他们离开前告诉我们,迷宫别无他途,只有原路返回一条。可是,我们光顾着玩,哪里还记得原路。

看来只能靠记忆摸索了。但走来走去,这些岔路就像打过死结,怎么都走不出去。我们像两只无头大苍蝇,在迷宫里四处打转。天越来越黑,再不出去,真要被困此地了。这里人际荒芜,就算喊破喉咙,都不会有人来救我们。

心急如焚,脚上便走的飞起。连连碰壁,我和Lily最终狠狠心,决定爬墙出去。借着最后一丝光线,在一块怪石后找了一处坡度不高的灰墙,我先踩着石头往上爬。不知是不是错觉,墙好像设了魔法,越爬越高,怎么都爬不出去。

这时天已黑透,四周静得出奇,手机彻底没电了。

“Crystal ,你快看那是什么?”Lily指着不远处的石头,声音不自觉地颤抖。

仔细一看,夜色里那黑漆漆的石头好像发出一种白光,森然得像幽灵咧开的一口牙。突然想起人死后,会有一种磷火浮动,难道那些石头下面……?赶紧打住念头,不敢继续深想,手心已经出了冷汗。

我与Lily背靠背站着,心跳得厉害。这时,黑暗里传来一种夜枭的声音,分不清是小孩的啼哭还是笑声。这声音似乎是咒语,启动了岩缝里的所有玩偶。我们清楚地听到,它们扭动着关节咔嚓作响,似乎都活了过来。这究竟是真实还是幻觉?一种恐惧掐住了我的喉咙。

想起背包里还有一把随身携带的军刀,是在奥克兰的二手市场买的。赶紧找了出来,抓在手心。突然,附近传来一阵凄厉的惨叫,我吓得闭上眼睛,朝着黑暗里的空气,本能地乱挥军刀。

也许过了一个世纪,才浑身颤抖地睁开了双眼。“Lily,Lily……”,我叫着同伴的名字,背后的她突然倒了下去。借着白色的微光,我发现自己满手鲜血,再也支持不住,晕死过去。

再次醒来,已是清晨。环顾四周,原来昨夜睡车,竟是停在迷宫之外。再看副驾上的Lily,裹着睡袋,呼吸正常。终于长长地松了口气,哈哈,竟是南柯一梦。

突然,我的视线落在了迷宫的路口处。不是其它,正是我的那把绿色军刀。走进细看,刀面锈迹斑斑,却是刀口的血迹还没有凝固。我们就像活在电影《盗梦空间》里,梦里的陀螺一直旋转,永远回不到现实。我的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一定要赶紧离开这里……

“为什么我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这样倒了下去?” 在我的强迫下听完恐怖故事,Lily一边啃着苹果一边问我。

我朝天翻了个大白眼,对同伴不怀好意地笑笑,“剧情需要了”。

“你觉得我的创作怎么样,给不给力?”继续厚颜地纠缠她。

“一般一般。”淡定姐Lily不置可否。

此刻,我们坐在迷宫不远处的浦普泉(Pupu Spring)边闲聊。只见晶莹剔透的森林泉水,从地下汩汩流出,翠绿得如同新西兰国石绿玉。介绍上写“这是毛利人的圣泉,任何人不得以手碰触”。

浦普泉

难怪大导演彼得.杰克逊非要返回故乡,让《魔戒》在新西兰取景。只有这一份对环境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才会在这片土地上滋生出魔戒的王国,霍比特人的故乡。就算是来自异国的我,踏上这片中土世界,也迫不及待地释放想象力了。

但我知道,这个变化不仅来自外在的环境,更有一份内心的成长。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这样解释创造力,它是婴儿在与母亲的关系里受挫时,用以修复和母亲、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听起来有些学术派,但这个世界的确没有100分的完美母亲。

从生命之处开始,母婴关系多多少少会有些受挫。有些孩子没有被满足的部分少,可以通过幻想来修复与妈妈、外界的关系。但有些孩子没有被满足的部分多,被忽视,被控制,被吞噬……就会带着这个巨大的阴影面积踽踽独行。

黑夜里,他们暗暗地想:

如果不是家人重男轻女,自己怎会习惯做一个被忽略的影子,活得这么压抑自卑……

如果不是一出生就被抛弃,自己又怎会终其一生都找不到身份的归属……

如果不是母亲一直控制着我的人生,又怎会为每一个独立选择而内疚,又怎会每往前走一步都那么艰难……

在成长的迷宫里,我们像个孩子般受伤地哭泣,卡在“本该不一样”的命运里,一日复一日。可是我们忘记了,这个世界哪有“本该100分”的母亲,为我们谱写完美的命运故事。

我们都期待内心的需要能够被看到,被满足,被滋养。可是当我们无奈受挫时,哪怕作为初生的婴儿,造物主也赠予了一份名为“创造力”的礼物作为补偿。那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当有能力放弃这“本该不一样”的命运幻想。

于是,我带着心灵的隐秘创伤,来到了南半球的岛屿。这座岛屿用巨大的物理距离,隔离掉早年母婴关系里受的伤,并且像一个好母亲给了我一个抱持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像玩游戏一样探索连绵广袤的冰川,茂密的原始森林,迷宫一样的石头公园,乐此不疲。

这段丰沛的时光,阳光下闪着鳞光。它从密不透风的过往里长出一个间隙,让我的创造力在菏泽山川肆意翱翔,让我从黏腻的母女关系里第一次体验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让我终于有勇气亲手扼住命运的喉咙,改写命运的剧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工旅行与心理学B 34 “本该不一样”的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hi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