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川西纪行② 神秘的大佛

作者: 云行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1-12-03 17:32 被阅读0次

    游记编辑:雁南征

    推荐语:看乐山大佛,气定神闲,端坐于浩浩江边,关注着世间苍海桑田。云行的游记,从游览的背后深入探究,挖掘大佛曾经经历的历史,讲述久远的故事,娓娓道来,把大佛的现实观感和前世今生留在了读者心间。

    5月23日星期六,乐山,多云

    01

    成都到乐山,先走成雅高速,再走成乐高速,全程不过一个半小时。

    乐山,古称嘉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出过几位大文豪,当然其中最响当当两位,莫过于宋代的苏东坡,和近代的郭沫若先生了。

    在乐山城中道路上,能不时地看到棕色的路牌,指示着这些名人故居的方向。我问过司机,这里离郭老的老家远吗?他说,远,在沙湾,要有六十多里的路程。我又无聊地戏问他,“您可知他那笔名的由来”,他说,“乐山人哪个不知道?就是我们这里的两条河吗”。

    沫,为沫水,是大渡河;若,为若水,是青衣江,这两条江在乐山南部交汇,而后注入岷江。

    “乐山多江,但其中最有来头的,还是岷江”,那位司机和我说。

    “岷江的来头可大了去了,它是四川的缔造者之一”,我有些不客气地跟他说,“您的家乡可装不下它”。

    我们的金杯车开过跨越岷江的一桥,就算是出了乐山市了,其下的路程是与那条有来头的大江相伴而行的。天上阴云惨淡,说是有雨,但还没下,路旁的岷江宽阔而混浊,水势浩淼但却静谧无声,只是默默流往天际,将江天混为一色。

    此次川西之旅,我曾多次与岷江相伴而行,并追本溯源,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条江,给蜀地所带来的丰富色彩和勃勃生机。

    02

    沿五泉路南行十几里,便到了大佛景区。车行至这里,路的一侧突兀而起了一座绿树葱茏的小山,空将路与江隔开。那山名凌云山,要去看大佛的人们,在那山的东麓下了车,他们只有翻过那山,才能如愿。

    还好那山不像那名字一样的凌云,只一道并不算高的山梁,翻过去,眼前的景色豁然一开。浩浩荡荡的岷江横亘于前,自北向南而去,郭老笔名中的两条家乡的河——青衣江和大渡河汇集成一流,而后转过一个弯子,绕过层层沙坝阻碍,奔赴到凌云山前,与岷江赴会。

    大江交汇,这本是自然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只能居高俯瞰全景,依然还是给人以强烈地震撼。当然这其间,既有大河流动,气度不凡、从容淡定的写意之美,也有在浩淼云天间,隔着一江水,遥望一座城的怦然心动。

    只是与充斥视界的自然野性相比,那座城确是有些沙盘模型般的渺小而遥远,有如江雾飘渺过后,淡淡而起的海市蜃楼。

    我想,一千三百余年前的那位海通法师,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地来到这里,见到眼前的景象,也会有相似的感慨吧。一千三百余年前的这里,自然力量应更是澎湃肆意,人民生计应更是脆弱凋敝,只这位心怀悲悯的法师,不认为人世间的海市蜃楼,会在世俗民生的那里。

    他更希望,为那里无助的百姓,在隔江的彼岸,在肆虐的江水之上,在陡峻的山岩之间,铸就一座常燃希望的灯塔。

    03

    沿临着摩崖题刻的甬道上行,穿过一道山门,就到了始建于唐代的古凌云寺。寺前有一处不大的广场,广场一面临江,其下是几十米高的红岩峭壁,那座举世闻名的大佛就端坐在那里,温情地注视着江水流长,注视着云起霞飞,注视着斗转星移。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他通高71米,仅佛头高度就将近15米,一只大耳更是7米有余,其体量之高大,堪称世界弥勒坐佛造像之最。

    或许是巧合,如此巨大土方工程的开凿年代,正是开元元年,中国古代社会最鼎盛的时期之一。而这座依山面水、气势磅礴的大佛,似也应算是国富民丰、雄心勃勃的盛唐气象的又一例证吧。

    只是,对于大佛建造的初衷,却有着更为悲情的传说。说那位海通法师,行经于此,见三江汇流,水势桀骜,常使舟楫倾覆,因之发下宏愿,开凿弥勒大像,并仰仗其无边法力,以杀减水势,永镇波涛。其后那位可敬的法师,真就将这造佛誓言当作终生事业,他行遍大江南北、江淮两湖,募化钱财,周转运作,终使得这座史无前例的大佛,渐出于凌云石壁。

    凌云寺中,有一座海通堂,供奉着这位法师及其后继者。站在堂下时,我就在想,如此单薄之身,却有如此普济苍生之情怀,有如此凿山填海之志向,有如此坚若磐石之恒心,有如此百折不挠之毅力,那也就应该成佛了吧?

    04

    凌云寺前的那个广场中,修了九曲回肠般弯弯绕绕的铁栏杆,引导游人排队下崖,据说赶上节假日,两个小时也未必能排到崖边。今天还好,大概是要下雨的缘故,来此的游人并不多,因而未见到如此壮观的景象。

    下崖有九曲栈道,用五百米的行程,来抵消七十米的高度,依然让人走得颤颤巍巍。不过沿栈道下行,感受大佛的变化,却也是另一种心灵体验。

    站在山上时,俯视山下,让人头晕目眩,江畔的游人渺若游蚁,江上的船只细如豆荚,而大佛目光宽厚沉静,仿如一慈祥长者,在倾听你的诉说,和你促膝而谈;随着高度的下降,眩晕感渐失,大佛却越渐伟岸了,他的目光早已越过你的头顶,而你也只有仰起再仰起镜头来,才能拍到他的真容。

    而真正到达喧闹拥挤的江畔,放下提起的那颗心时,就应算是回归人间了吧,可你到这时才发现,大佛早已高高在上了,而你原还比不上他一只脚的高度。想起了那句名言,“要有巨人的眼光,先有巨人的高度”,于是问自己,你的眼光有变化吗?好像没有,大江依旧纵横,隔江的城市依旧在江雾中飘渺迷离,只有,混浊的江水似更清晰了,更真实,也更激荡人心了。

    这样伟岸的高度,是许多匠人用一日日的敲凿积攒出来的,你知道,那积攒出的时间是多长吗?

    九十年。

    那位海通法师不会知道,当初他的那句誓言,是要整整历经九十年才得以完成的。

    而这九十年中,唐朝社会也因安史之乱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在如此社会大涤荡面前,大佛建造虽也有几度中断,但却总在坚持,我想这和蜀地天府之国的富庶,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屏障不无关系的。然而古人对于天地的敬畏,对于佛法的痴迷,对于信念前赴后继的执著,却也令人景仰。

    仰望大佛,不知你是否能从他气定神闲的目光里看到“万国衣冠入冕旒”的盛唐气象,从他宽厚的指尖中看到“国破山河在”的岌岌可危,从他飘逸的衣裾上看到“终古垂杨有暮鸦”的无可奈何呢?

    05

    据说大佛原也不是这样露天端坐的,他身上曾披有十三层的“大佛阁”,只是如此高大雄伟的“空中楼阁”,在明末,被那位如三江水一样暴虐的“大西王”——张献忠,付之一炬了。

    如今也只有大佛身上的那几个莫名其妙的空洞,能来讲述当年曾有的风光了。当然,与蜀地百姓被那位大王大肆屠杀的累累血污相比,这些简直不值一提。只是不知道,这位在江岸边一坐就是千年的神灵,是否将这千年的过往,千年的坎坷全都看到了眼里,全都写在了心上呢?

    1996年12月,乐山大佛因他漫长的开凿历史和他经历历史的漫长,也是因他体量的伟岸以及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当然更是因他艺术造诣之精湛和传扬精神之宏大,而与峨眉山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之中。

    大佛左侧亦有栈道,可沿江而行,其后上山可至佛国天堂,那是一座僻静的禅院,只是由于去年的大地震,多有损坏因而没有开放。禅院而上,还有灵宝塔、苏园、东坡楼等几处古迹,而下便可至所谓的“东方佛都”。

    据说,乐山大佛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为了扩大旅游影响,将景区外包给某某公司。该公司的负责人想来是继承了海通法师的衣钵了,大兴土木、凿山破石,欲打造一个真正的“大佛俱乐部”——东方的“佛都”。

    而其最辉煌的构想莫过于将那座被轰塌的“巴米扬大佛”在乐山重现。此事后被媒体曝光,被批评而制止,但其对于大佛景区以及缓冲区的地质结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破坏业已形成,且无法挽回。

    我们总说,我们留下的东西,过上一百年就会变成文物了。可是,我们是否也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可曾还有要用九十年来实现的梦想呢?

    如果没有,那么过上一百年再或是一千年,我们所留下的到底又会是什么?

    是文物?还是垃圾?是景仰?还是耻笑?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记 || 川西纪行② 神秘的大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hm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