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风光,从进入青春期开始。
那年,他11岁。预备上小学四年级。
青春期的第一个彩蛋来自暑假期间的旅游。
从来节俭的妈竟然带着他和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坐车到离家七八十里地的清西陵玩了一天。
直到今天,他还是想不通,向来精打细算的妈,为什么会安排这样一个高规格的活动?
但后来他的确知道,正是这个活动,成了在学校里开始三年风光日子的前奏曲。
风光始于开学后增加的作文课。一周一次。一周写。一周评。
第一个命题作文,题目是“假期里一件有趣的事”
他写的正是西陵之行。
现在想来,开挂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选材没问题。
其次六要素很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基本上都覆盖到了。
另外,词用的很丰富。境界起的也挺高。按当时的说法叫做“中心思想突出”。
至今他还能记起文章里像”栩栩如生、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之类云云。
所以,四年级的第一次作文讲评课,这篇文章就被语文老师拿来当范文解读了。
每周,作文讲评课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
周五下午的上课铃声响起后,语文老师抱着批阅过的一摞作文本走上讲台。
在简单回顾了上周布置的作文题目后,先让这次要讲评的范文作者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之后,老师再解析范文中写的好的部分在哪里。
之后,全体进入到修改以及下一个题目的创作模式。
那次讲评课,是他第一次站在全体同学们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
从课上到课下,他生命里第一次收获了如此多的表扬、钦佩、欣赏。
这次讲评课,也开启了他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作文讲评课的“台霸”模式。
从此以后,每周五下午都成了他专属的“作文秀”时间。
六年级春夏之交,工厂组织的的子弟学校作文选播大赛,将这种风光推到了至极。
那次比赛的主旨是为了庆祝当年的“六一”儿童节。
选拨作文的范围涵盖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
每个班选两篇文章。由学校统一报到工厂办公室。审核后再交给工厂的广播室来播出。
广播室会在在每天中午人们下班回家的时间播1—2篇。
记得主持词好像是“·········今天中午,为大家选播的是工厂子弟学校XX年级XXX的作文《XXX》,请大家欣赏·········”
于是,他的名字一天之内,在厂子里变的似乎人人皆知。
从熟悉他父母的领导,到住的左邻右舍。或是通过他的父母,或是在当面对他的作文夸奖一番,顺带着对他未来的前途也做了一个美好的预测。
在学校里,这种肯定和表扬也如同水的涟漪一样,从原来自己的班级扩大到学校其他的班级。很多比他大的初中生,似乎也很愿意认识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和他一起走,一起聊聊天。
后来上初中,他才知道,当时这种风光的影响的确挺大。
甚至已经大到了影响后来的初中语文老师和他一起走过的下个三年时光。
只是当时他忙于享受这种风光,没有察觉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