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快速阅读”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14:09 被阅读190次
    了解“快速阅读”

    1.“快速阅读”,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

    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充分调动了左右脑的功能,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速读”。

    我们一般可以把阅读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阅读法(俗称为慢读),即按照字、词等少数几个单字为单位逐个阅读;

    二是快速阅读或称“速读”。它是将被阅读的文字以组或行、块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阅读,而“组”或“块”内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词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它是一种让我们能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的阅读法。

    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

    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

    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

    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

    快速阅读则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的阅读方法。

    速读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的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即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

    这实际上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所以说“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才是真正的“看书”。

    当今的许多人对这一点感到疑惑,以为自己没有这种能力。

    其实,快速阅读法只是将人们对图像的识别方法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

    这是每个人都完全可以达到的,也是人人都能学会的新的快速阅读习惯和技能。

    由于人的思维进行得非常迅速,特别是使用内部言语思维,有很强的跳跃性、简缩性,常常是一闪而过。

    但是在传统阅读法中,因为文字信息在到达大脑记忆中枢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听觉中枢的参与。

    由于听觉中枢要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而声音又只能一个一个“串行”式的传输到大脑。

    所以,传统阅读法不能很快、很大量地提供给大脑足够的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一快一慢,两者不能协调运作,效率当然就很差,阅读速度自然受影响和牵制而快不起来。

    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的科学运用视力和脑力的方法,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将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

    所以,眼睛所看到的文字可以如同图像一样,一眼所看到的文字信息同时“并行”地进入大脑中枢,以与大脑思维速度相匹配的速度供给信息,使二者的工作协调,趋于同步,这就是快速阅读效率极高的的主要原因。

    英国作家和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认为:“像大脑一样,眼睛的力量比我们所觉察到的要强得多。

    我们现在知道每只眼睛有15,000万个每秒钟能接收数万亿光子的光感受器,仿佛‘砰’地一下,我看见了一座山的景色,我能在一秒钟内把它整个摄入。

    因此,普通书本中一页内容就更简单了。只是我们没有学过怎样将这些同样的视觉技能应用于阅读。”

    人们普遍认为,延续了几千年的细嚼慢咽的精读,是理解记忆最好的阅读。

    这一方面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一种阅读习惯,既有它合理的存在依据;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思维的误解,是人们把理解和记忆混淆的结果。

    虽然精读利于理解,但却是最不利于记忆的阅读。其原因就是精读的过于缓慢的节奏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差距太大,两者不协调,不匹配。

    而快速阅读却相反,一方面,它是利用人脑对图像的超强记忆能力来整体记忆摄入的文字;

    另一方面,它运用经训练后所具备优良的超宽视觉能力,大量和快速地摄取文字信息。使得它提供信息的速度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更接近,更容易协调和匹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

    所以经过严格、科学、系统地训练的快速阅读,其理解记忆水平比传统阅读的理解记忆是毫不逊色的。

    一个技巧熟练的快速阅读者,在速读时的理解记忆效果也是相当好的。所以速读是最有利于记忆的阅读。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快速阅读是一种纯粹运用视觉的阅读,是一种讲求效率的阅读,是一种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的阅读,同时是一种节省视力和脑力的阅读,是一种更有利于记忆的阅读。

    掌握了速读技能的人他能以超过平常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换句话讲就是“一目多行”速读高手甚至可以达到“一目十行”。

    如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平均为(200~500)字/分钟,而掌握 “速读”技巧的人能以(2000~5000)字/分钟的速度阅读书籍和资料,熟练者则可达到10000字/分钟的速度。

    2.世界上许多卓越的人物都具有快速阅读能力。

    马克思是个名符其实的速读高手,他读书的速度奇快:为了写《资本论》,他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

    勤奋是一方面,但假设没有高超的速读能力,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异乎寻常的速读能力,使他有可能在所研究的每个领域涉猎了无数有用的资料。

    他有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对文字艺术也有极高的修养,海涅、歌德、但丁,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他如数家珍,随口吟诵。

    他几乎能掌握欧洲的一切国家语言,能用流畅的英语、法语著书立说,对自然科学也有很深造诣。

    他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在头脑里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使他的头脑成为一艘升火待发的战舰,随时准备开往任何一片思想的海洋。

    列宁看书习惯于一目十行,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

    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

    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

    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坍塌”。

    他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己看过的书竟达16000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这个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60多万字的札记。

    斯大林也是一位速读能手。1938年夏,几位苏联红军将领来到斯大林的住宅,看到办公桌上堆着一厚叠印刷厂送来的新书,大为惊愕。

    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何,我每天一定要读完500页书,这是我的定额。”

    法国的拿破仑就是一个酷爱读书,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人。

    他能在一天内读完20本书,即使外出或率军队远征,也要让人带几十箱书籍来供他阅读。

    在一次和俄国沙皇作战时,拿破仑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书也被俄军缴获。

    回国后,拿破仑凭记忆开出清单,派人重新购置,当人们将清单和上次的书单核对时,发现竟然一模一样,无一差错和遗漏。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有一次和制造商们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子都送来。

    在客人们来的前一天晚上爱迪生集中精力将有关这个部件的书全部看了一遍。

    第二天,爱迪生就对客人们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11天才读完。

    文学家高尔基,也是具备令人吃惊的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看书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后来,前苏联学者研究出来的垂直阅读法,可能就与这些记载的线索有关。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40多岁就当选此职,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

    他每分钟能阅读1200多个英文词,而一般美国人的阅读速度仅为200多个英文词。

    肯尼迪的阅读速度是一般美国人的五六倍。

    他曾提出过“平面凸现“的阅读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一次阅读整整一页的内容。

    另外一名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都是一个快速阅读的高手。据记载,他常常是眼睛一扫,就可以看完一段文章;一坐下来,就看完一本书。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当选之后,就专门抽出两个星期时间,请专家来为他传授快速阅读,以便到白宫后能及时处理由总统签发的堆积如山的文件。

    像肯尼迪、布什等美国历界总统中大多数都是速读高手,甚至是速读协会的成员。

    中国也不乏快速阅读的高手,联想集团的主席柳传志每天要进行约十万字的阅读,以便及时把握IT行业的高速变化。

    之所以这些中外名人都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它恰恰说明了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功技能。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这个能力的重要性就进一步的突显出来了。

    3.人脑优势

    人脑由140亿个脑细胞组成,每个脑细胞可生长出2万个树枝状的树突,用来计算信息。人脑"计算机"远远超过世界最强大的计算机。

    人脑可储存50亿本书的信息,而世界上藏书最多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也只有1亿2800万册书籍。

    人脑神经细胞功能间每秒可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次数达1000亿次。

    处于激活状态下的人脑,每天可以记住四本书的全部内容。

    人类对于大脑的研究有2500年的历史,然而对自身大脑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仅有3%。

    4.人眼的优势

    人的每只眼睛有1亿3000万个光接收器,每个光接收器每秒可吸收5个光子(光能量束),可区分1000多万种颜色。

    人眼通过协调动作,其中的光接收器可以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以超级精度对一幅含有10亿个信息的景物进行解码。

    要建造一台与人眼相同的"机器人眼",科学家预计将花费6800万美元,并且这台"机器人眼"的体积有一幢楼房那么大!

    5.右脑就是储存500万年人类智慧的基础软件。

    语言是由一个一个的音组成的,而且必须顺次发音,发每一个音都需要一定长度的时间,这在语言学上叫做音长。

    人的听觉对音长是有一个最低阈限的,短到一定程度时,就感觉不到了。

    可见,以听觉来认知远比以视觉来认知费时间。加上视觉认知和听觉认知速度不一样,两者相差悬殊,这就使视觉的信息收容过程受到听觉认知的干扰。

    本来可以一瞥而过的,也不得不反复认知,以致阻碍阅读的自然发展,徒耗不少时间,并干扰了正确的阅读。

    所以,要想读得快,就必须排除音声化。我们从朗读过渡到默读,就是排除音声化的外部发声现象,提高了一定的阅读速度。

    但是,默读并没有彻底排除头脑中的音声化,可见,最好能把头脑中的音声化完全排除掉。

    能彻底排除音声化,就可以消灭音声化所需要的时间,还可以彻底摆脱靠听觉来感知和确认的习惯,使视觉功能不再受一个一个音组成的音声化现象束缚和干扰,而获得彻底的解放。

    于是,大脑的视觉性语言功能就在彻底解放之后得到明显发展,使其卓越的潜在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人们还发现,如果有意训练这些机能中的某一领域,会影响和带动别的领域的机能,使它们同时发挥出潜在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能充分发挥他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大脑的右半球产生了美丽奇妙的幻想,而左半球则利用其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这些幻想进行分析和解释,用来发展物理学和数学,为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奠定了理论的基石。

    正是这种大脑两半球的相互配合,为人类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学说之一。

    因此,爱因斯坦说:“我不是用语言思考,而是用跳跃的形状和形象思考。完成之后,努力将其置换成语言。

    同样,对伟大艺术家的研究也表明,他们不是昏头昏脑地在画布上乱涂颜料的人。

    从著名画家克莱、塞尚、毕加索等人的笔记本中可以看出,当他们试图用颜色、图形、线条去勾画复杂而细微的事物的内部联系时,他们是出色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一次又一次的调查说明,这些伟大的智星总是被错误地称为科学家或艺术家。而实际上,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要数达芬奇了。他是有史以来智力最为发达的人之一,不仅在数学、语言、逻辑和分析方面才能出众,而且在想象、色觉、韵律和形象方面也表现出杰出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达芬奇才作为智能完美的人而流芳百世。

    从以上事实和奥斯汀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人在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都有卓越的潜在能力。

    如果发展不平衡,那不是天生的无能,而只是因为我们大脑的一个半球没有像另一个半球那样得到充分运用的机会。

    日本医学博士、田园都市厚生医院院长春山茂雄认为:人类的左脑是记录人们后天所获人生经验信息的“自身脑”,而右脑是存储人类500万年遗传因子的“祖先脑”。

    左右脑时而协调,时而对立;而对立的结果,往往是左脑取胜,因为右脑没有语言,又不如左脑强大。

    所以,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过着以左脑为中心的生活。如果能降低左脑的兴奋度,倾听右脑的声音,你将能够获得祖先几百万年来积累的智慧!

    右脑包揽着人的生活所必须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道德、伦理观念乃至于宇宙规律等人类所获得的全部信息。

    左脑不断储存着后天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成为经验和知识的记忆的宝库。

    刚出生的婴儿如果左脑出现障碍,可以照常吃母亲的奶;如果右脑发生障碍,就不能吃奶。

    下意识的本能属于右脑范畴。这说明,右脑天生存在着生存所必需的最佳信息。大概可以说,这些信息是在祖先的经验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

    左脑主要储存出生以后获得的信息,右脑主要储存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信息,左右脑的功能大抵是以这种方式分工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来看大脑的作用,就能解释人们常常议论的自我暗示、肯定思考的神奇效果,或者时常有人发挥出来的超长能力等等用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

    记忆在人的遗传因素里的信息大约有500万年。可以说,右脑就是储存500万年人类智慧的基础软件。

    与右脑相对应的左脑要储存出生以后一辈子所获得的信息,从时间上计算,最多不过是三五十年,极其短暂。

    虽然获取的信息会依据各人的年龄和生存密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是却无论如何无法与右脑的500万年相比拟。

    假如说左脑储存的信息是50年,右脑的信息储存则是左脑的10万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在继承、运用祖先的信息,再加上自己积累的信息,留给子孙后代。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综上所述,左、右脑的精神机能分担论使人们明白了左脑分管听、说、读、写之类的语言功能,是传统阅读法的生理基础。

    而在作不发生语言音声化现象的阅读时,是纯粹的视觉性行为,是可以用擅长处理视觉性信息的右脑来出色完成的。

    右脑具有高度的图形识别、记忆能力,如果在阅读中利用右脑这一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其处理大量信息的机能。

    这样一来,阅读中的理解和记忆也有了双管齐下、比翼齐飞的可能:由右脑承担处理视觉性信息的部分,由左脑承担意义性信息的部分。这样就使左右脑协同起来,以全脑来处理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自然会有卓越超群的效率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解“快速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sh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