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管端午节叫“五月节”。
五月节有其特别的美食。
鸡蛋宴
鸡蛋的做法主要有: 煮鸡蛋,蒸鸡蛋,炒鸡蛋,韭菜炒鸡蛋,土豆丝炒鸡蛋,卧鸡蛋。
其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卧鸡蛋,我在其他地方也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有没有。
卧鸡蛋就是将很多鸡蛋打在盆里或者碗里,往盆里或者碗里打的时候按顺序来,不能随意,保持原状不动,更不能搅和,然后放在锅里蒸,蒸熟了以后,就是现在的整齐排列有型、且互相拥挤在一起的煎鸡蛋,或者其实就是蒸的打皮的鸡蛋。
卧鸡蛋五月节美玉腌鸡蛋,立秋前是不能腌咸鸡蛋的,节气是很神奇的,立秋前腌不住鸡蛋,就是说,腌的鲜鸡蛋容易坏,也不好吃,就像腌黄瓜、打羊草等也必须在立秋后,否则保存不住,几乎都烂掉。
所以,五月节那天,每家都要消耗几十个鸡蛋,鸡少的人家,提前好久就开始积攒鸡蛋了(也就有了陈鸡蛋的情况,见本人的《护皮的鸡蛋》)
鸡蛋韭菜馅儿
五月节还有一个必备的主食:鸡蛋韭菜馅儿盒子或者鸡蛋韭菜馅儿饺子。
吃过东北人做的这两样,做好就别再吃其他地方人做的了,差异太大,影响口感,影响味蕾,更影响情绪和回忆的味道(有点狭隘的地域情绪了,抱歉),就像山西、陕西的面食、沿海地区的海鲜、草原地区的手把肉一样。
以前的东北地区,在没有大棚种植的时候,五月节前,菜园子里、大田里,除了韭菜、苦菜、小葱,其他的蔬菜都没有下来,而苦菜、小葱是不能当做饺子、盒子馅儿的主料的,只有韭菜了,于是韭菜与鸡蛋合作,成为最好的馅儿。
鸡蛋韭菜馅儿盒子那时候也没有五月节假期,人们该上学的上学,该工作的工作,所以,那天见到几个说话韭菜味,张嘴说话、微笑牙齿上挂着韭菜叶的人,再正常不过了(如果听我的建议,每餐后必刷牙,见我写的《从此不再牙疼》,就不会出现这种搞笑的情形了,这是典型的马后炮)。
特别的粽子
我知道叫端午节并与屈原挂上钩,是在小学三年级以后了。
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或者现象: 那个时候,至少是东北的部分地区,五月节是不吃粽子的。
我记事儿好几年以后,才开始吃粽子了。
当时的粽子馅儿是用东北的黄米,偶尔加大枣、豆沙的,几乎没有江米。
而包粽子的叶,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粽子叶,是去年专门留下来的青玉米叶子,就是晾干后折叠起来放好,五月节前用水泡开了,还是绿绿的。
所以,很多东北人把粽子叫“zheng子”(包括很多人选择依旧这么叫),我琢磨了好多年,不知道这个“zheng”是哪个字合适。
大概上了高中以后,才有了正宗的粽子叶、糯米、红枣和葡萄干。
美味粽子节日的实用性
很多东北人认为五月节是一年中的与八月节(中秋节)并列的第二大节日,第一当然是无人撼动的春节了。
而说到五月节,最先反应的是味道:鸡蛋味儿、韭菜味儿,想到八月节,则是月饼和芹菜馅饺子味儿。
这是最真实的直观的不用羞羞答答遮掩的反应,至于它的文化符号、意义,在那个困难的时代,在很多普通农民的眼里、心里,还排不上第一位的,就像现在很多劳累奔波的996,期盼这一天的团聚或者蒙着大被在床上搂一觉实在(格局不高了哈,但是实话)。
现在的节日,随着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实用性、文化性融合得越来越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