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冯性格“嚣张”。同学走在他前面,很可能被他大喝一声“闪开”而被挤开,更可能被他一把拉开;吃饭时多半是挑了先走,别人稍有微词,他便会恶言相向甚至挥拳威吓;课堂撒谎能够,他也很少端正坐姿,认真听讲,时常会大声打哈欠,或者随意插嘴......
于是我加大了对他的监控力度。在我的课上,我对他的插嘴、接嘴、坐姿,用他的话来说,都近乎挑剔迪批评。而一旦有科任教师来告状,我则会对他加倍批评教育,往往最后师生两人都面红脖子粗,不欢而散。这样的僵局持续了将近两周,小冯不但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毫无寸进,成绩也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和每个能找到的。在小学时期就认识他的同学交谈了一次,了解到,他在小学时就性格张扬,和同学争吵打架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一次还将一个同学打的骨折,对待宿管老师他也曾恶语相向。
我又和他的父亲联系了一次,了解到因为该生父母都有自己的事业,所以很小就让谈寄宿在学校里,长达五年。一个从小就过集体生活的孩子,与同学的日常相处可能会陷入“弱肉强食”的错误思维模式。时间久了,这种想法就成了思维定式。同时他又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父母的忙碌使他的思维模式成了被关心的盲区。小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辨识能力相对较弱,致使他这样的学生甚至有追随者。这种是非不辩的学习生活氛围对小冯的性格养成无疑齐了至关重要的推波助的作用。简单的物质上的充裕,只能助长这种性格发展。
适值学生期中的道德自评互评,我便和班长商量一起开展一个“最令我讨厌的同学日常行为调查”。最让人讨厌的行为包括:讲粗话、吗,蛮横不讲理、做事不顾他人感受等等。结果大家不约而同迪讲目光聚焦到小冯身上。这对于他来说不适于晴天霹雳。我第一次看到小冯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在愤怒与惊讶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个绝对的难过。他第一次留下了眼泪。
于是我找他单独谈心。他失去了以往灼灼逼人的张扬,垂头丧气的。在我条分褛析式的剖解面前,他显然被我打动了,下课后问了句:老师,我改还来得及吗?第二天,我和全班同学都惊奇的发现小冯有改变了。尤其在和同学的相处上,有了明显的改观,虽然谈不上彬彬有礼,可也不再令人讨厌了。
但一天中午,他和同桌女生因为拿饭起了争执,他竟一拳挥在那位女生的脸上,我很愤怒,但也认识到一点:我将一个学生性格的转变看的太过轻而易举了。
我想:何不让小冯担任些班级工作?这样有责任在肩上,他转变的内在动力就大了。我安排他即日起负责分发点心与午餐。他的惊讶是可想而知的---我居然不罚反赏。在诧异与迷惑的眼神里,我分明读出了几分感激。他上任后很负责,工作井井有条。他现在俨然是班干部的一员了,变得理性了。而更令我欣慰的是,在不久前的小队长改选中小冯居然出乎意料迪当选为他那一组的小队长。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落日照大旗)
点评
搞清“这一个”的独特逻辑
(落日照大旗)老师教育小冯的方法,基本上只是两招:一个是利用舆论压力迫使小冯收敛,一个是让他负点责任(当个小官),用来约束他的行为。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老套路了。而且恕我直言,第一种办法实脱胎于“大批判”,第二种办法则来源于古已有之的“招安”。许多教师都用这两招办法,例子很多,有时能收到成效,有时则不能。
大旗老师的方法见了成效,但是究竟为什么见效,不是很清楚。
我手里一共有几个药方,谁有病都吃这几服药,也能治好一些病人。但是,这恐怕就不能算名副其实的“对症下药”了。
我感觉大旗老师并没有把小冯的问题真正“确诊”。小冯的问题似乎属于攻击行为。
他为什么会有攻击行为?
大旗老师的归因是:
1、一个从小就过集体生活的孩子,与同学的日常相处常会陷入“弱肉强食”的错误思维模式。
2、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
3、简单的物质上的充裕,只能使他以自我为中心,以张扬为特征。
4、周围同学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助长了他的霸气。
这四条都有道理,但是不足以令人信服。
同是过集体生活,为什么别的孩子没有产生进攻性?缺乏关爱的孩子就一定会产生进攻性吗?物质充裕与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不少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照样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我中心的孩子很多,多数都没有如此的攻击性,至于同学对其霸道的助长,那只是外因。在同样“辨识能力相对较弱”的班级中生活,为什么偏偏他这样蛮横?大旗老师没搞清楚。没搞清楚病因,还要治疗,于是只好走老套路,说教,施压,压不下去就“安抚”
很多班主任都是这样工作的,虽然自有合理之处,但恐怕这还不能算是科学的工作方式。
我在K12网站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治”,作者是尹成芳老师。他从动机角度,把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分成许多类:取乐性攻击性行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迁怒性攻击行为、报复性攻击行为,模仿性攻击行为、义气性攻击行为、挫败性攻击行为等等。
我觉得这就有点研究的味道了。分类是科研的基本功,分类才能细化,才能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比如我们对待取乐性攻击行为与对待挫折性攻击行为,处理办法就不会一样,连态度都不会一样,“病情”搞的越清楚,“治疗”把握越准确。
所以我觉得,大旗老师虽然很辛苦,也很有成绩,但是并没有真正走进小冯的心,没搞清“这一个”孩子的独特思维逻辑,这种教育,还属于一般化教育。
读后感: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基于对学生的问题上的处理和解决,还是只是“治标不治本”,即使知道了有些原因,但是没有办法去改变,最理想的状态基本还是停留在维系上。而从我目前所了解的一些知识来看,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学生身上的一些习惯性和品德性的问题,是需要从源头(一般来说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关系),是需要诊疗的,做一些基本的心理测试的,这些都是需要专业化的学习,要能静下心,有一种好奇的研究型的心态,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的尝试,还需要跟家长的不断的交流和沟通,当然还有问题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等!都非一日之功的。而且需要家长自身的改变和配合,学生的转变中肯定是有反复的。年龄越小,越容易解决。到了高中阶段,一般是很难再去转化的。
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德育的层次还是停留在表面的管理阶段,不出安全问题为前提,整齐划一,而等到出了问题,总是让很多教师束手无策,或者是用经验主义来处理。更多的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们国家的班主任应该是也是比较特别一种设置,其实很多国家是没有这个岗位的。为何我们要有这个设置呢?一个是借鉴的前苏联的模式,包括我们当前的很多课程设置,教育模式都还是前苏联的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二个是已经成熟化了,我们的这种特殊的国情,大班额的固定化教学,必须要有一个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三个,也是政治需求,也是方便由上至下的管理吧。也许还有其他方面的需要,在现阶段为何班主任的负担很重,其实与它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过多有很大的关系!当一个过的去的普通管理者,难度不算很高。但是要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或者有更高层面的要求的化,这个就十分难得了!所以想魏书生,李镇西,等一些名班主任的比例其实不是那么高,是有普遍原因的,最起码的要求是:1,你要有大量的理论支撑,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等。2..要有主动的积极的热情和激情3..要有一定的环境的支撑。4.要有一定的舍取。5,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你的个性)等。。。所以从一定角度来讲,如果你能成为一位有很大影响的受学生长时间喜欢的班主任,你即使做一位地方大员是搓搓有余的。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是十分佩服这些同行的!
那么最近在一个群里聊天时,无意间觉得对于我们班主任有个特别重要,又被忽视掉的问题,就是我们教师的法律意识,包括学校层面的法律意识都不强。学校管理中有太多的灰色地带,其实很多管理措施是没有法律支撑的,甚至有可能是违法的!而很多意外事件的发生,都是没有按照法律思维来解决,都是凭借经验来处理的! 这样下去,很容易会吃亏,本来是与你没有责任的,但是由于习惯思维,不懂法,结果你就背负了一些不该背负的责任。所以,我们真的有必要一个是自身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关于学校班级学生管理,以及突发事件中的法律问题,做好自我保护!二个是国家层面确实要明确一下,学校,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条例的合法性,免得出现纠纷。就目前的什么《未成年保护法》《教师法》。。。。这些常见的法律,法规,有多少教师真正知道呢?我可是说是个法盲!
目前虽然在提倡法治社会,但是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意识的,遇到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不知道该怎么走法律程序,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国家也没有真正做好普法的工作。一个真正进步,文明的社会肯定是需要依据大量的法律来支撑的。
最近的所谓的教师的惩戒权的规定又是一种磨砺两可的事情,没有一种细化,谁敢吃螃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