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东周儒学浅议
《孟子》浅议——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浅议——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作者: 原耕0119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20:15 被阅读53次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自译: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婴的功业,能够再度兴起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就知道管仲、晏婴。曾经,有人问曾西:‘我的先生您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呢?’曾西不安地说:‘子路可是我先人敬畏的人啊。’又有人问他:‘那么,您和管仲相比,谁更贤呢?’曾西勃然变色,不快道:‘你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齐君的信任,那么专一;行使国家政权,那么长久;功绩,却那么少。你怎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

孟子接着说道:“管仲那个人,曾西都不想和他相比,那你以为我乐意和他比吗?”

公孙丑问道:“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婴帮助齐景公扬名天下。那管仲、晏婴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道:“凭借齐国的实力称王于天下,是易如反掌的事。”

公孙丑问道:“这样的话,那弟子我的疑惑就更深了。以文王那样的德行,活了百岁才去世,也没能够统一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事业,之后才成就大业。现在,先生您说齐王称王于天下是易如反掌的事,这么说来,那文王就不足效法了?”

孟子回答道:“怎么能和文王相比?从商汤到武丁,贤德圣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属于殷商已经很久了,久了就难以改变。武丁使诸侯来朝、统治天下,治理就像在手掌中把玩一样轻松。而商纣距离武丁并不远,武丁时期的勋臣世家、美好习俗、传统风尚、良好政行都还有遗存;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比干、箕子、胶鬲这群贤人,共同辅佐着政事,所以即使是商纣也过了很久才失去天下。当时,天下没有一寸土地不属于殷商,没有一个人民不依附于殷商,这样文王还只能以百里之小的土地兴起事业,是很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谚语:‘即使有智慧,不如趁形势;即使有农具,不如等农时。’如今齐国的形势不同于文王那时,称王于天下是易如反掌的。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也没有疆域超过千里的,但是齐国已经有这样广大的土地了;鸡鸣狗吠处处都听得见,遍布四方边境,齐国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人民了。对于齐国来说,土地不需要额外扩张,人民不需要另外聚集,如果施行仁政去称王于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了。并且,王者不出现,从没有像如今这样隔这么久;人民为暴虐的政治感到憔悴,也没有如今这么严重过。民众之中,饥饿的人不挑食物,口渴的人不挑饮品。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如今,像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如果施行仁政,民众的喜悦,就像那倒吊着的人被放下来一样。所以,付出古人一半的努力,收获古人两倍的成果,只有如今这个世道才做得到。”


见解:

本节中,我们着重探讨孟子最后一段回答。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认识形势

在说周文王时,孟子说到他面临的大环境:商代拥有稳固的统治基础,以及本身薄弱的力量。有世代能有所作为的臣子,有纯朴美好的风俗,有文明有序的风尚,有先代传承下来的良好政治传统,也有一大批贤臣,这些都是商代拥有的统治基础。但是,商亡在了坐拥这些优势的纣王手中;而周文王却面临这样的力量实现了“革命”——顺应天命,实现变革——他所依靠的,我想一是对已有资源的充分与合理应用,二是对民意的深入体察与遵从,三是勤勉与坚定。再认清形势之外,这些品质与理念,也是事业得以成就的重要条件。

而在谈齐国时,孟子除了说齐国所拥有的优势——土地、人民——之外,也讲到了天下的大环境。另外,从孟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察觉:他认为,分析天下的大环境,重点应放在民众的实际需求;这体现了我们之前说到过的“民意、实际”这两个治理的标准。

总得来说,在认识形势时,本身的条件、大环境下的对比以及民众的需求,是应当首要考虑的。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浅议——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qt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