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的寂寞
如影相随
小窗卧听东风
腊月寒气
门前积雪
在春天梦境里融化
立春
把希望孕育了一冬
播洒进崭新生活
期盼在心田跳动
就要飘出
春天第一首婉转之歌
image
今年的立春比较特殊,大年三十,腊月的最后一天就已经立春了,这叫腊月立春。俗话说“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尽管料峭的冬寒还没结束,此时春色尚少,但并不萧条,能隐约听见春的脚步声,在寒意里匆勿走来。细心的人,昐春的人,已经真真切切嗅到早春的气息了。正如宋代诗人邓深《腊月立春》诗中所道:“柳条弄色舞轻风,不与寻常岁暮同。寒气望尘先敛退,阳和和轫已交通。”
立春的寓意是温暖。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蜇居的虫类在洞中苏醒,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这一切都要以温暖垫底。春的温暖,是来自大自然和万物的爱。
image 事实上,古时最初的春节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为以农历正月为岁首,直到民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而将正月初一原来的称谓“元旦”移到公历的1月1日去了,立春则仅仅作为一个节气保留。那么现在有没有哪一年的立春正好是春节?虽然很少,但确实也是有的。二十四节气是按公历计算的,相对有规律,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或5日。从今往后的2038年2月4日是春节,正好立春。已经过去的离现在最近的则是1992年,也是春节逢立春。
地处江南的家乡,人们的习俗中一直保留有古代的一些老规矩,像掸檐尘、祝飨、蒸年糕这些事,过去都是要在立春前做的,辛亥革命后才改为按现行的春节安排。祝飨是家乡的古老风俗,就是祭祖,给老祖宗过年,因此家乡人也叫“过年”。
image 旧时立春前,家家户户会定下祝飨的日子。“祝飨”的菜,家境一般的人家,至少有三个荤菜,一条红烧鳊鱼,一碗肉酿面筋,一碗鸡蛋饺,外加豆腐百叶、黄豆芽和其他几个素菜,菜肴的盘碗总数必须是单数。桌上要摆年糕,最好是半圆型的“糕头”,称作“元宝”。另外还配有水果、糕点等贡品。富裕人家还要摆一个猪头供在八仙桌上,菜肴也会更加精美。负责主祭的必须是男性长辈,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以示对祖宗的尊重。
蒸年糕也要在立春前做好。旧时每到年尾岁暮,家乡村里家家户户要蒸年糕。城里人家不愿磨粉做糕,便有专门的蒸糕人到城里去,上门服务。他们大都来自附近江阴农村,如华墅、长泾一带。蒸糕人一般都是三人组合,一个打前站架磨磨粉,另两人带着特制的蒸糕笼等工具,当上下手。他们都有固定的老主顾,每年会自动上门联系,定好日期,在一条街上联系许多户人家,凑着一起做。
立春当天早晨叫“春朝”,家乡民间风俗要吃年糕、春饼、春卷,以及米粉圆子、面条等,寓意“节节高”、“团圆美满”、“长寿”的意思。还有一种风俗,在立春前一天晚上要叫孩子住到别人家去,称为“住春夜”。
image 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农立国,所以春耕是很重要的大事,古代立春这天,官府要组织鞭打春牛的打春仪式,以表示重农爱民。家乡也有这个传统,清代的县官,到了立春这天,就会排好仪仗出东门过亭子桥,到尤渡里农田举行打春仪式。一般情况下是做个泥塑的春牛去鞭打,但隆重的时候,仪仗里有一条披红挂绿的真耕牛,牵到田里让县官鞭打。县官还要扶着犁走上几步,打春仪式就圆满完成了。 image
除了打春牛,还要动手打孩子。立春这天,长辈会拉着家里小孩说:“来来!今天是立春,要打两记的!”孩子还在为平白无故为何挨打而迟疑的时候,已经被长辈轻轻打了几下,或是拍着头说,“长、长、长!”或是拍着背部说,“要醒醒啦!”无非讨个口彩,让孩子快快长大,不要懒惰。有了立春挨打的经验,调皮的孩子到了次年立春,还会嘻皮笑脸地到长辈那里“讨打”,一个个拍打下来,引起阵阵的欢笑。
立春,尽管离真正的春天还有一段距离,但它给了我们更多的期待和遐想。记得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这样形容过:“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是的,此时万物开始萌发,伴着生机昂然的祈盼,让我们禁不住由衷地去醉美细雨新绿,清晨微露,以及心田的渴望。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