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资产这个词儿应该是微博首创的,在之前微博旅游营销的时候曾经提过这个概念,大概的意思就是某地旅游行业的社交资产就是他们当地社交账号的总和。我觉得这个提法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这个名词的内涵却有更大的外延。
很多人在讲社交时代,社交电商以及关于社交的种种,大部分讨论的都是粉丝经济或者粉丝营销,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社交资产。粉丝经济或者粉丝营销的问题在于这种思想依旧是传统的流量思想,而非社交思想。大家把粉丝还是看作了流量,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转化然后把产品卖给粉丝。这种商业模式相当不长久,比如说罗辑思维,之前卖书很快进入了瓶颈,现在卖得到,又很快进入了瓶颈。从卖书到卖录音你说这是一种创新吗?其实并不是。如果你做过微商就知道,这只不过等于是上了一个新品,然后重新洗了一遍代理。
这也就成为了微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上新品能不能持续经营。,目前看来,,微商就是不断的新品在推动的。然后我们再去看粉丝经济或者网红电商,同样都是新品在不断驱动的,或者说都是一种爆品策略。类似一款万宝路卖几十年的事情,在社交电商领域恐怕不会发生。
这里我们就要去思考一个问题,社交电商究竟是在卖什么?卖的是产品吗?你只能说载体是产品,卖的并不是产品,卖的应该更多的是一个人格背书。消费者买的可能是一个产品,但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认同。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很多粉丝的不理智行为,比如说买了某一款手机就成为他的粉丝,就替这款手机在微博上到处对抗他心中的竞争者,甚至骂到被竞品起诉之类。,从我的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心理疾病。毕竟之前我们总笑话别人被卖了还帮人数钱,而现在大家不仅仅是自己花钱买的东西,还要帮企业去喷人咬人,这很难用正常的经济规律或者知识来解释。
我在这里可以丰富一个概念,大家其实贩卖的都是自己的社交资产。
社交资产的内涵可能比较丰富,比如说他是一个人格的背书,再比如说它代表了一类人心中的幻想,再比如说他代表了一类人的不满。总体而言,社交资产更多是基于一种情绪,而你能够满足这些人越多的类似情绪,你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相关资产,最终可以通过产品的销售或者服务收费来进行社交资产的变现。
比如说有人喜欢代表年轻人,抓住了年轻人没钱的心理,做一些便宜的产品,赋予它极客的内涵或者说劝他们不要买房,并给房价赋予一个邪恶的外延,从而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然后就卖出了很多自己的手机或者书籍。其实年轻人买的并不是手机或者书籍本身,而是自己是个极客或者是有知识有见解的人的形象,这成为社交时代的一个特别现象。其实这种现象也并不是现在才有,只不过过去大家都是通过广告的形式来赋予一个产品额外的属性,,比如发财了就开宝马奔驰,成功者就要买什么样的东西一样。这种塑造心灵归属的成本本身是很高的,所以之前都是在比较高端的品牌上才会出现。但社交让这个门槛儿大大降低了,所以更多的低价产品、小公司的产品也开始利用情怀感召来贩卖自己的产品,给更广泛的普通人。
当然,社交资产不仅仅于此,只是这些方面更加的极端和抓住人性的弱点,所以才做得更大更成功一些。一些专业人士的社交资产同样不可小觑,但这种影响力往往局限在行业内,所以不被广大群众所知。这里的社交资产可能和之前的牛人、社会活动家有些相似,因为更多的是基于人脉而非社交网络平台。但社交网络平台大大改变了这个领域的玩法,很多微博上的大v也被行业认可,成为某个领域有话语权的人,也同时拥有了同样的社交资产,甚至在变现上更为容易。因为之前的人脉变现往往要通过拼缝办事,中间总会出现很多问题。而现在做个广告、发个朋友圈也可以变现了,就让流动性好了很多。
我们相信任何一种价值都来源于交换,比如说你的工资来源于你的劳动。但社交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销售很多虚拟的价值,,比如说你的见识、你的知识、你的经验以及你的判断等等。这使得我们出现了通过虚拟实物变现的可能,而这些用来变现的东西,我们也通称为社交资产,因为只有在社交平台上这些东西才可以变现。所以说社交一直存在,但玩法日新月异,尤其是赚钱的方式,也在不断更迭。想要社交变现,你就首先就要有社交资产。
社交资产是我正在写的《格局逆袭2》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这是第一篇,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