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通读一本纸质的书籍了,这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也是我花了好久才读完的,为了纪念一下我好不容易又重拾的阅读习惯,更为了评价一下王小波这个有趣的人及他有思想的文章,我决定写下以下文字。
其实最早读到王小波的文字是本书里的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那是在高中的语文阅读读本里,当时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十分有趣,在下乡插队的苦日子里,村子里知青们都喜爱一只的猪,它聪明、洒脱,敢于对抗当时的村干部和军领导最后逃进大自然里。
现在重读后,才发现真是满满的黑色幽默。王小波把知青插队的苦闷压抑无状幻化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并且它脱离了自己的樊笼。写的是当时的人不如猪,还是希望当时人还不如成猪呢?把虚化的故事写的真实可信又充满反讽,我现在才读懂了那么一点王小波。
他的思想丰富,骨子里是一个犀利的人,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台湾的话他可能是另一个的李敖,在国外成为马克吐温似的一代文豪似是必然,或者是IT界的精英、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也是犹未可知。
因为他是理科出身,算是半路出身,他还精通计算机编程,经常自己做软件拿来自用,物理化学数学的造诣貌似也不低,深入钻研成为某一大家也是很有可能。真是多才而有有趣的人。
王小波选择创作文字作为自己的主路用自己的话说是兴趣使然,因为热爱而义无反顾。而当初选择理科,则是当初他父亲的要求。父亲作为当时的逻辑学的大家,在文革中也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有这样的经历,当然不希望儿女们从事文科文字类“危险”的专业,学理科至少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切被扣上政治帽子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
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很奇妙,他的哥哥最终还是子承父业,修成了逻辑学的博士,而他本人则也变成了一个把王小波丰富思想写成王小波文字的作家。
我认为,两次的插队生涯、文革中的所见所闻,凡此种种,都是他的创作的基石和缘由。设想一下,一个内心思想极度自由的人,在插队的生活中繁重的劳累到时其次,最可悲的是对现实的无力感、对未来的茫然。
所以当王小波回顾这段自己的经历,并把他的经历放入红色文革的大坏境去思考的时候,必然会激发他的创作冲动,他想去评判它,记录它,把自己的种种想法付诸于笔端,所以他在中国成为作家而非科学家是历史的必然。
其实类似记录当年红色文革的文字很多,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包括王小波本人的《黄金时代》等都是很好的作品。而近年来的电视剧影视作品也多有涉及,平心而论,这些影视作品都是已当时的苦情人性的缺少做为出发点,或夹杂着抨击或有那个时期情感经历,可以说是落了下成。
王小波的作品尤其是杂文的文字隐藏着的,用他的话说是存在中国文人式的狡猾。在谈论文革的事件时候,大多用黑色幽默调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评论性的文章也大多话不说尽,有所保留却让读者自行揣度。他自己说中国越来越多都是沉默的大多数,而他则是看似是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是不甘而要发声的少数派吧。
我理解王小波,在十年动乱过,虽然言论自由,但仍然小心翼翼,就是到了九十年代依然没有锋芒毕露。也可能是在用语言不断的表达思想的时候,逐渐形成了自己含而不露悄然黑人偶尔犀利的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式的文字吧。
我这样说是有佐证的,并非自己的肆意揣度。他对于孔孟儒家文化及类似的文人点评起来就是毫不留情(看到了批林批孔的坚定?),毫不掩饰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对中国的文化现状有失望之情,国外求学的经历也让他对国外的文化诸多向往。这并非崇洋媚外,而是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现状及人民状态的失望。
他认为所谓孔孟之道本是哲学的范畴,恰如老庄之流。而古时候统治阶级把它当着的道德范畴来规范人民,并用孔孟之道培养出来的士大夫来治理国家施已教化。这本身就是强权粉饰麻醉下的把儒家思想无限放大的不合理。
他也抨击当代文人,类似与封建士大夫的文人。这些人往往站在理论的制高点,化身为卫道士,抨击社会的人或事,现在我想说,这种人现在不仅是文人,数量已无限扩大了,现在的键盘侠圣母婊嘴炮网友不都是很好的代言人吗?
王小波批判儒家思想的原因主要是感叹于它对于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束缚,期望人有跳出来这些君君臣臣的框框,用一种纯粹的眼光去审视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独立思考自身价值的人。
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固然美好,但是你个人价值观思想体系的形成肯定不是完全自我选择的结果,总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体系的影响。你的思想意识已经不在是你单独生成的了,而是各个存在或是不存在的方面作用的产物。
看到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应该青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学儒就是你要有安身立命之本,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内圣而外王,简言之就是青年你要奋斗去取;而中年学道,前提是你经过一番努力后达到了你的各项奋斗的顶点,则要有无为而治的心态,不再好斗争勇,复得返自然;而老年学佛,要开始积德行善,为儿孙福荫,为修来世记。
所以这样看来,无论是孔孟之道,或者老庄之流,甚至国外的乌托邦之类的我们都可以拿来研究、涉猎。因为现在你所需要的东西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去涉猎汲取,总比思想僵化、脑袋空空强的多了。
所以广泛涉猎的王小波,思想就会如此丰富,这包括他文理兼修的背景,文革的特殊体验及国外的生活求学经历,而且和妻子李银河还一起研究同性恋、虐恋等亚文化。同时他又有善于发现问题的清醒头脑、幽默犀利的语言文字、文学创作的激情,这样造就了这样一个王小波。
一个如此独特的王小波。
网友评论
王小波此人比较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