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印度电影,由阿米尔·汗主演,讲述了一位名叫马哈维亚的父亲,如何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坚定的信念,将女儿培养成为世界级摔跤冠军的故事。这部电影表现了成功的艰辛与父爱的伟大,探讨了女性的地位与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教育的反思与成长的启示,传达了坚持梦想与不畏挑战的正能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35516/18fbb427bbad1abf.jpg)
影片中,马哈维亚发现女儿们具有摔跤天赋,因材施教,开始针对性训练,并给予女儿们一年时间来挖掘潜力,证明自己;这一年既是实验期,也是磨合期,既可进一步检验孩子的素质与能力,也可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建立自信。女儿们在成长中遭遇了种种挫折,但正是这些失败和挑战,才让她们不断成长进步,才慢慢形成坚韧不拔的性格。马哈维亚带领女儿们取得成功,更像是一场突围,向内冲破自我的枷锁与身体的束缚,让自己内心与力量变得强大;向外冲破世俗偏见的歧视与比赛对手的挑战,让自己掌控命运并实现自我价值。
电影中有许多细节,蕴含着深刻道理,比如:
马哈维亚不顾人们的嘲笑和讽刺,剪掉女儿长发,换掉裙子,要求她们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跑步锻练体能,每天进行着魔鬼般的训练。头发、着装,虽只是外表,但对内心影响较大。如男性的朋克头代表反叛,留长发代表自由不羁;再如德国电影《浪潮》中,班级学生穿同款服装,让他们对组织高度认同……理成男孩平头,改穿男孩短袖短裤,也许就是一种暗示,让女儿们忘记女生身份,像男生一样专注训练。
女儿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后,教练没有实施高强度训练,而是强调掌握技巧,便可取胜。于是吉塔不再辛苦训练,她开始逛街,看电影,留长发,涂指甲,以致于在后来的比赛中,她一次次与世界级奖牌无缘。马哈维亚来到学校,坚持自己的训练方法和理念,不久吉塔又恢复到了以前的巅峰状态。学校输出的多是传统与普及教育,而家长更了解孩子特点,所以,完整的教育应是学校的标准教育与家庭的差异教育相互补充,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影片让我想起儿子小时的经历,四五岁时帮他选择了击剑,学了半年技术,后进入实战,他就对此兴趣不大,学满一年,该选剑型时,他就不愿继续训练。经过交流知道,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愿与其他孩子对刺。于是,我们放弃击剑,此次实验失败。其后并未多想,直至观看了这部电影,方知问题所在:家长不懂击剑,孩子没有天赋,也无心理暗示,且缺乏严格训练、鼓励与指导。感叹若电影早两年上映,也许会少走一些弯路。
任何事物都有A、B两面,《摔跤吧,爸爸》也不例外。以上描述,表现了该电影正能量满满,这只是A面,不妨说说其B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35516/f9882ab0872cc1dd.jpg)
不知吉塔与巴比塔是否真心喜欢摔跤运动,也许她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只是被父亲带进摔跤这个领域。当她们进入老年,回忆起青春岁月时,她们会不会埋怨父亲改变了她们的生活,她们失去了许多快乐时光,只有严格的训练,除了摔跤还是摔跤,本该长发飘飘,少女的美,却被无情剥夺。
吉塔与巴比塔是印度女性的榜样与骄傲,但突围之后仍要回到原来的生活中,成为别人的新娘,抚养子女、照顾家庭、孝敬老人,也许成功之后很难再回到世俗的烟火中。也许只有整个社会改变对女性的歧视,才是印度女性的希望。回,或者不回,都希望她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虽然看到B面的问题,但依然超喜欢这部电影,《摔跤吧,爸爸》是部励志电影,但并非要求孩子都成为世界冠军,毕竟这个几率很低,重要的是培养冠军的品质。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拥有冠军的品质,就会接近成功,因为冠军的品质可以传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