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作者: 清水舍 | 来源:发表于2020-03-26 12:56 被阅读0次

    产品概念的兴起源于工业时代,当时对产品的定义是,“生产出来的物品”。而产品在随后的发展里又具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即“做为商品提供给市场 ,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

    出于对未来的展望,这里对产品的定义再次进行丰富:“产品是人们生活场景的解决方案实体化”。

    比如未来自动驾驶技术被普及,那么消费者们就不再需要购买汽车,而是需要一套“从预约出行到到达目的地的完整解决方案。这样产品的主体,可能并不是汽车产商,而是如滴滴、Uber这样的出行平台,我们现在见到一些汽车厂商与滴滴合作专门推出供滴滴专车使用的服务型汽车,可以当作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演。

    通过人们对产品概念理解的变化,可以看出时代主题、人们生活方式与诉求的变化。对这样变化的理解,也可以让我们获得对产品设计、开发与推广等方式更多的认识,更有助于解释各种新概念如“新零售”、“新消费”和“新基建”等。


    产品的过去:对生产力的追逐

    在工业时代之前,有的只是工艺品、货品与工具。这时候,尚未出现的产品概念,是手艺人的时间与生命,是商人跨越的万里土地,是贵人手里的奇技淫巧。市面上流通的物品,价值多决定于材料和制造工艺的稀缺性,而非功能。

    步入工业社会后,产品的功能性被大规模释放。生产力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科技被当作第一生产力,也主要发生在中心化的大组织内。前沿科技经常被率先应用在军事领域上,再按需转为民用。民用产品则因为标准化、规模化而可以被绝大多数人所消费和使用,用于提升生产力或进行生产力再生产。

    产品品类也因此迎来爆发,工具与商品属性并重。商品激发了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工具使得人类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拥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冰箱的冰冻与保质食物的能力,空调调节气温的能力,生产机器运输和搬运重物的能力等。

    这个时代,推动着生产力生产各种产品,构建起完善的基础产业满足了人类衣、食、住、行、用、育、乐全方面需求,推动了社会与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冲突与战争。

    大国能力在快速扩张,对劳动力和市场充满需求,却又缺乏彼此间国际性的沟通协商机制,也就为两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战争又引发了对和平和协商的向往,世界在经历了冷战等一系列冲突的磨合后,最终完成了全球化结构的塑造。

    在资本扩张的冲动,与和平大背景的影响下,一些产品和发明,如电报、电话搭建了沟通的能力;集装箱、货运工具搭建了运输的能力,合力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的全球化改造,解决着和平合作的社会问题。但归根结底,这个时代的全球化,是生产力结构的全球化

    在西方政治与经济的拉扯下,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发达国家手握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共同形成了这幅时代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产品是生产力的具现化,是领域与规则的载体。

    产品与工业化时代

    产品的现在:数字政权的刀剑

    互联网是一项神奇而伟大的发明,它既是一项通讯技术,同时也是对人类协作模式的一种抽象再具象的产物。它的发明和普及,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新的数字世界。好比原子分子构成了物理世界的一切物质,信息则是数字世界的原子

    随着人类将物理世界的信息逐渐记录在网络上,数字世界也在逐渐成型,并开始一点点改造物理世界的秩序。

    首先改变的是信息不对称,比如早期的门户网站“搜狐”、“雅虎”等,又如现在依然存在的信息平台,“豆瓣”、“58同城”、“大众点评”等。以前大家购买一台电脑,可能要去所在城市的各种电脑城货比三家,因为很可能相距5分钟车程的两家店铺,产品价格与种类就差距颇多。而随着网上论坛的兴起,信息打破了由物理空间导致的隔阂,物理世界的交易秩序于是受到了规范。

    再到如今电商的发展,“消费者”与“店铺”在互联网产品上的集中,构成了一个数字世界内超大客流量的黄金商圈。甚至因为摆脱了物理容量上的限制,无数小商户都可依此生存,又构成了一个庞大且24小时不间断的消费生态。

    互联网巨头们正手将商户流量做成了一个聚集消费者的收税领地,反手又把用户流量和行为特征也做成了买卖,交易给店铺进行流量引导,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地产霸主何其相似?

    打破信息不对称的进一步就是打破知识垄断。过去需要很多专业人才才能处理的问题,已经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解决方案。这也造成了传统咨询行业无法再依靠简单的销售方法论而赚钱,数字化教育的兴起也在颠覆传统的补习班,甚至高校的论文也曾被一群具有自由意志的年轻人免费公开,互联网目前确实还是一片自由而野蛮的土地。

    但就像互联网巨头已经用各种互联网产品在这片土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如阿里的淘宝购物城堡、腾讯的微信社交小镇、字节跳动的抖音娱乐大舞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会在这样的相互塑造下进一步完善各自的规则,数字世界的政权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

    由于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不可能完全割裂,所以数字政权是何形式,由谁主导这里尚不好妄言,但两个世界的相互塑造带来的机遇,一定可以打破更多垄断,带来更多自由,也是人类在许多问题上重新开始的第二次机会(Second Chance)。

    数字政权的觉醒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彻底到来,就像产品在工业时代发挥着规则具像化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具现规则的基础设施,在于以下三个领域:

    1.信息理解(数字世界的知识与权威)

    2.信息储存与管理(数字人权与政权)

    3.通讯技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渠道)

    信息理解

    信息接受对于人类来说是天生的能力,但信息理解却因人而异,弗雷德·德雷特斯科对此有言:“美因人而异,信息也是因接收者而异……我们赋予了刺激以意义,否则它们本身是不带信息的。” 但德雷特斯科转而指出,这种观点其实是建立在混淆信息和意义的基础之上,而一旦两者的区分被清晰理解,人们就可以做到将信息视为客观的对象,其生成、传输和接收并不要求或预设任何的阐释过程。进而在这样的框架下,人们得以有机会理解意义是如何生成的,理解生命如何随着越来越有效地处理和编码信息,逐渐发展出了阐释、信念和知识。意义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心理态度是最终产品,而其原材料是信息。

    人类与大数据处理信息的方式

    信息需要被理解才产生意义,意义被抽象和提炼会成为逻辑,逻辑之间有足够的关联能形成因果。目前在互联网上的大部分内容,依然是需要人为理解的信息,我们面临的信息过载问题,实质上是由信息理解手段匮乏导致的,现有产品对内容的分类与分发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在数字世界中成为信息理解领域基础设施的希望,似乎在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目前大数据主要针对的是信息层面,并根据信息间的匹配对应意义和逻辑。但目前数字世界里的数据量并不完备,而且具备相关性的数据,依然需要人类进行人为解读。人类对数据间相关性的解读,其实就是在反向理解信息所表达的意义。

    比如可穿戴设备接收到的人体信号,并不能告诉用户身体存在哪些问题,需要领域专家对信号进行解释。而使这项技术可以普及的机会,就在于将解释的能力赋予产品,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经历大量数据深度学习后可以具备基础能力,但大量数据的基础在于产品普及,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悖论。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技术之外的力量推动。

    人类理解数据其实也需要数据锻炼,比如电厂、基站等设备出现故障,很多技术工人是通过尝试各种操作才能解决故障,有时甚至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但人类终究是具备可以处理复杂信息的天赋,经历长时间实践和经验的积累,知识可以一点点被传承,但这样的传承太过艰难且容易断绝。所以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记录在数字世界中,再凭借数字世界基础设施积累因果逻辑,似乎是更好且更被长久需要的方案。

    通过信息理解获得的逻辑关系,也改造着物理世界,比如互联网巨头可以通过所购外卖的溢价判断用户其他领域的消费能力,打车平台对订单数目增多的地区进行价格调整,外卖通过在非繁忙时段发放奖励调节用户订餐时间等。而一个个这样独立的产品和背后的数据处理算法,最终为每个人创建了无数的数字身份

    信息储存与管理

    人类的身份和象征意义由其产生的信息所决定,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数字世界。但由于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相对脱离,人们在网络上可以拥有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也是被很多幻想作品所向往并创作的世界。

    生活在数字世界中的人们,其数字身份的相关数据与物理世界中的身份同样重要,而在数字化建设越来越完备的未来,掌管这些数据的组织,会极大的影响和决定着人们数字身份的权益,即数字人权。而对数字人权拥有影响力的组织,天然地拥有了数字政权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数据管理的立法都不能让人满意,无论是数据隐私政策,还是虚拟形象的权益,它们与物理世界之间的联系和分界可能需要长久的磨合才会有所结果。

    比如手机号信息的泄漏似乎不可阻止,在现在可能还需要与物理世界的个人信息关联才能对个人权利有侵犯的威胁,但在拥有数字身份的未来,可能号码泄漏本身就存在风险;又如流量明星的人设,对这样人设对二次创作,即使对物理世界对身份没有影响,那么未来是否会影响其数字身份权益?又或者其数字身份本来就有着某种属性代表,对这种属性的再创作是否本身就在允许的范围里?

    源于对中心化政权的不信任,和数字世界的自由属性,比特币这样超越当前社会环境的去中心化设计应运而生,但让世界接受以这样的技术作为数字世界信息储存的基础设施,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前在研发和推广云存储技术的科技巨头们,以及制造和管理存储设备的厂商,可能都需要对数据归属和管理手段有更好的反思,而个体对数字身份的控制也需要不断的进行争取。

    通讯技术

    现在的5G与云计算都是加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间关系的重要技术。可以预见在数字世界更为完善的未来,对通讯技术的追求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动力。

    掌握这样技术的企业,现在就已经与政府部门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未来这些企业与政府合作对通讯技术在物理世界进行控制,如将数据中心建在深山、南北极、海底,对基站、卫星、核心节点的保护和控制,很可能会形成新类型的地缘政治体系。

    这样完备的数字世界还存在于未来之中,当前我们仍处于工业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过渡期,也就需要我们对现在和未来有更强的认知和判断。

    工业时代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完成了物理世界基础产业的构造和全球化结构改造,推动世界步入互联网时代并开拓新世界。而在新时代的数字世界里,秩序与基础规则还未搭建,我们被时代的惯性推动着对传统产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

    比如智能穿戴设备对“衣”的改造、智能厨房对“食”的改造、智能家居对“住”的改造、自动驾驶对“行”的改造、远程协作对“用”的改造、数字化文娱对“育”与“娱”的改造,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当作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互改造的一个阶段,但判断一个产品能否成为趋势,就需要理解其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中或之间发生的作用

    同时,网络暴力的泛滥,也是由于数字世界的文化秩序没有统一,包括远程办公环境下,工作对私人时间的侵占等。明确数字世界中身份和秩序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与分界,是互联网时代篇章的高潮。

    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间的磨合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进步还体现在生产力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脑力密集型产业的过度,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变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有着不同进度的。而不同的进度在同一个世界里就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不同的策略又决定了不同的协作模式。宏观层面的不同会如何影响到作为解决方案具现化的产品,也是不同层次的人都面临的紧迫问题。

    而对于现在的设计者,产品应该是你的信仰、是你的刀剑、是你在尚未被宣示主权的领域里,用来打下的一片万世根基的武器。


    产品的未来:

    在回顾与分析了工业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逻辑后,可以畅想下在步入下一个时代的交叉口时,我们的生活状态。

    那时可能开始了向宇宙的探索,可能更好地开发了海洋资源,也可能找到了与地球母亲更好的相处之道。对未来可能性的收敛,本身就在于我们对当下面临问题的重视与投资。

    所以对于下一个时代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入手,当然也可以从解决方案入手。

    顺着对互联网时代的构思,数字世界的全球化程度会更高,尤其是文化、经济、教育、娱乐等需要信息理解和信用保证的领域。未来的世界会形成信用、影响力的全球化结构。通过数字世界记录的历史和现状信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信用评级,而非以体量、权势、地位进行。

    比如未来小微贷可能并不代表高企的利率,而是根据小微企业过去的信用情况、近期的交易记录、税款给予更公正的贷款,甚至可以根据个人信用与企业信用间的绑定关系进行评价。

    权威、专家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反馈与挑战,让他们可以基于来自于自身构想的框架和外界不断的反馈持续迭代自身的意见,同时获得更为大众承认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所以,互联网在打破知识垄断后,步入下一个时代的交叉口时,还会打破权威、地位与阶级的垄断

    同时劳动力会被被机器人大量取代,人类更多地从事脑力密集型的产业,远程协作办公与工作化身份会成为大家的共同认知。于是,越为公平和自由的政权,会以更低成本拥有更丰富的生产力。这也会进一步打破了权威和国家边界,所以未来很可能是全球统一的数字政府,以及保留各地区文化特色的物理联邦

    数字政府统一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系统会是一套在两个世界可以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信用体系,其执政手段,也在于对信用体系的控制,信用体系成为政权立身之本,信用与数据依旧更加私人化。但在统一政权下,依然需要不同的大型组织提供差异化信用变现机制,以对统一政权形成制约与颠覆

    更受重视的信用,会促使人类分离出更割裂的身份,比如工作领域的数字身份、社会责任与影响力的数字身份、私人的物理身份、社区的物理身份等。

    技术与世界的多元,加上对制度更有效的价值判断(由更有公信力的专家进行判断),允许我们有了更好地生活方式。

    数字生活与物理生活

    个人在数字世界的学术水平,不决定他在物理社区里的道德水准,让人们更理解知识与性格的区别;在物理世界的个人行为偏好,很难再影响数字世界的理智立场,让民主有更好实践的可能;数字IP身份代表的形象,不需要顾及真实的身体需求,让文化、娱乐突飞猛进的同时,摆脱了只能通过物理身份进行情感互动的局限。

    人类整体不会越来越庸俗化、低龄化,而是会追求包容了理性、创造性、特殊性的价值判断。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会找到更好地平衡,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有了更好地间隔,私有化的只有数据本身,隐私问题不再成为困扰,也不需要物质极大富裕就可以通过对共享与体验的认识实现人类共同的社会主义

    至于如何形成这样的社会制度,那时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新问题,可能就超出了我们现在所能拥有的视野范围。

    产品作为解决方案与问题的桥梁,在工业时代和之前,长久而持续地在塑造物理世界的基本产业和全球化结构。最终为后来的我们提供了全球化协作的一系列基础规则,以进入互联网时代。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入时代的进程不一致,同时也受到时代惯性的影响,工业4.0等概念所设想的定制化、模块化依然有着丰富的市场,但智能化、信息化的机会明显越来越大。

    互联网时代的初期,数字世界依然自由而野蛮,互联网巨头通过对产业进行互联网改造,利用产品占据一片领地。所谓的“新零售”、“新消费”和“新基建”就是开拓数字世界的过程里,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磨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奏曲,是一个新世界进行政权化、再进行全球化的人类共同体大合唱。

    通过对信息理解、信息储存与管理、通讯技术等技术的掌握,数字世界很有可能搭建起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统一政权。而手握这些技术与产品的企业,也会逐渐蜕变为全球性组织对政权进行妥协和制衡。技术通过全球化普及对因果的整理形成了相对统一又具差异化的算法,个体对数据处理的特性,决定了其多重数字身份,也可能更需要理解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

    产品的定义随着时代的进化在不断丰富,人类对生产力的追求也发生了从劳动力、协作力到价值判断的变化。虽然本文中存在大量假设,但理解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相互影响的逻辑,并借鉴工业时代产品对物理世界塑造的历史对我们依然极其重要。

    世界的塑造由人类主导,利用的是产品,表达发生在“宏观设计的决定”和“微观行为的接受”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产品学”所要研究的知识背景,也是产品设计者需要借助更多领域知识理解宏观与微观世界的原因。也让我在写这本书时,产生了更多的时代责任感。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会介绍“产品学”研究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理论综述和实践知识,也会用大量案例帮助读者理解产品设计、开发与推广步骤中如何将宏观设计推广到微观执行上。

    产品成为了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枢纽

    本文原创,转载请先取得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mo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