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29讲全)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28讲 ——心不相应行法(2)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28讲 ——心不相应行法(2)

作者: 清流法苑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11:28 被阅读0次

妙果寺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一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上讲回顾:

上一堂课我们把心不相应行法的前十个过了一遍。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心不相应行法,其实就是抽象出来的概念,而没有实质的对象,《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心不相应行法就叫做假想法,是假安立出来的,凭想象安立出来。比如说第一个“得”,得到了什么?没有一个自体叫“得”,你找不出来一个东西叫“得”的。根据我们对善恶无记之法的一种变化、增减情况,假安立了“得”或者“没得”。比如说我们对佛法的信心不断地在增长,增长了就说你得到了这个信心。其实你找不出来“得”本身,只是根据一些现象抽象、安立出来一个概念。所以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全是这样的性质,都是假安立的。

既然不存在一个自性,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假安立这些法呢?因为对于我们凡夫境界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法的话,我们就无法相互沟通交流了,很多话都没办法讲了,所以需要安立这些法。但是它不是真理,只是我们凡夫的共许,也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


新课学习:

【论文:十一生】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生者,谓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性,假立为生。问:外诸色等,亦有生相,何故唯举众同分耶?答:为于有情相续,建立有为相故。所以者何?外诸色等有为相,成坏所显;内诸行有为相,生老等所显故。

什么是生?就是“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性,假立为生。”,什么是众同分?就是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就是将不同的法分门别类取个名字。这里的众同分偏向于讲有情众生即人同分,就是从有情众生的生命体的角度来讲它种种的变化、流转。“诸行本无今有,假立为生。”,就是出生,比如说四十岁的人,四十一年之前就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我们都是从无然后到有,这样出生出来的。那么真的有一个东西生出来了吗?其实是没有,但这是最彻底的说法,后面再说。我们先说生本身,出生的生这个概念,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对象的,只是说有个生命体、有个五蕴身心从无变化为有,依据这个现象我们说生出来了一个人,生这个词本身没有所指对象,只是依据从无到有的现象,给它取个名字叫生。所以生也是抽象出来的概念。

“问:外诸色等,亦有生相,何故唯举众同分耶?”。提问:外面这些种种的色法、物质现象也有从无到有出现的情况,为什么只举众同分(就是人从无到有为生)?为什么不把外在的这些色法、物质现象也称为生?

“答:为于有情相续,建立有为相故。”。回答:这里只是对于有情众生的这种相续的现象,建立从无到有的一个生相。为什么呢?因为“外诸色等有为相,成坏所显”,对外面的这些境界、这些法的生灭相、变化相安立了其它的名词,叫做成或者坏。也就是从人的角度讲叫生老病死,从外在有为法的角度来讲叫成住坏空,还有从具体微细的事物、外在的事物的变化来看,也叫生住异灭。这就是根据不同对象从无到有变化,安立了不同的名词概念。其实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生住异灭都是心不相应行法,只是这里没有把它放进来而已。这里只是放进了生、老、住、无常,无常就是死的意思,后面再说。

“内诸行有为相,生老等所显故。”就是区分一下外境和内行,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你也可以讲外境生了。只是这里他站在两个角度——一个是有情的角度,一个外在物质的角度讲,区分了一下。

大乘基法师就没有区分了,他说:

生者,先无今有。

这里就包括了所有的现象,包括有情众生界的现象和外在器世间的现象。

所以站在什么角度看都可以,只要知道“生”这个概念所指的对象是不存在的就可以了。“生”只是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谁也没见过什么东西是生,只是依据具体现象从无到有的变化,安立了一个“生”。但是有个情况就是,一说到生我们就觉得很真实,这就是我们的毛病。有个东西生出来了,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认为很真实,就认为是千真万确地生了。但是通过学习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我们认为真实的生其实并不真实,都是假托其它的因缘而安立的。


【论文:十二老】

《瑜伽师地论》:后起诸行,与前差别,说名为老。

就是一个情况,后面起的种种的变化与前面有差别,就说名为老。比如说我们这个人,我今年跟去年比,状态就不一样了,比如头发白了一点,皱纹多了一点,身体差了一点,这就叫老。所以这个老,强调一个前后的差别。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老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性,假立为老。

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就是于有情众生种种相续的变化,变化会有一个差异出现,就是后面跟前面不一样了,那么就把它假立为老。就像流水一样,流到后面后面就跟前面不一样。就这样不停止地老下去。

大乘基法师:老,则住别前后,亦云衰变名老。又云,法非凝然。

“老,则住别前后”,意思就是说有一种状态好像保持了一个相对不变的状态,比如说我们当下这个状态,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是有个停住的状态,就是说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状态,都可以叫住。在这个状态当中又分前和后,前后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住别前后”,后面跟前面不一样了就叫老了。

“亦云衰变名老”,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变得越来越衰弱了也叫老。

“又云,法非凝然”,这个不光是讲人老的问题,也包括了法在里面。这个法就是包括了一切事物,只要你感知得到的。这个法,不是像个什么东西凝固在那里一样的,不是的,它是不断流动变化的,所以说“法非凝然”。凝就是凝固不变的意思,就是说一切都在变化,那么这个也可以叫为老。我们说天荒地老,地也会老,是不是?所以老不仅仅限于有情众生,也可以包括无情。当然百法里说的老是偏向于讲人、有情众生的老。


【论文:十三住】

《瑜伽师地论》:诸行生已,即时未坏,正观为住。

什么是住呢?简单讲就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他这里讲“诸行生已”,就是法已经出生(处于变化的过程当中了)。“即时未坏”,还没有灭掉之前的状态,就是从生到死之间的状态。“正观为住”,正观的范围,称为住。比如说我们现在观察自己的身心世界的当下,当下的状态就是住,就是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其实这些都是假安立的。我们不是讲一切都是刹那刹那不住的,没有一个住的状态。但是就从这种已经生到还没坏之间的状态,只要限定一个范围,都可以安立为住,所以也是假安立的。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住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假立为住。

这里说得更直接,什么是住?就是有情众生种种心行、五蕴身心相续变化,但是还没有灭坏,那么这样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假安立为住。所以说“我们住世多少年”,说“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度众生,住世80年”,说“这个师父住持多少年”等,就是指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大乘基法师:住者,有位暂停。

这个什么意思?他说“住者,有位暂停。”,这个“有”就是我们讲“生有”,生命出来了就有了,对不对?生到死之间,这个叫本有,就是你生命的本位有的。然后有“死有”,死的时候叫死有,死的境界也有的。还有“中有”,就是死了还没投胎,中间的状态也有的,都有境界的。那么“有位暂停”就是指从生到死之间的本有的位置上,保持一个相对停留的状态,就是说住世,我们讲寿命住世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住”,稍微有一点学佛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佛法经常讲一切“诸行无常”,一切都在变化,是不是?其实是没有一个住的状态的。包括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住老无常,这个当中其实是没有住的,只是把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住,是假安立的。所以说我们都是过客,其实是没办法住的。


【论文:十四无常】

《瑜伽师地论》:于诸行中,已灭坏故,灭坏法故,说名无常。

这个无常跟我们一般讲的没有一个常态、一直都在变化的无常还不一样,这里讲的无常就是灭坏,就是通常讲的死。我们晚课的时候有一个偈子叫“如救头燃,但念无常”,这个无常就是指死,要时刻想到死亡的问题。所以他这里讲的生、住、老、无常都是指有情众生的生命流转的状态。

所以这里的无常稍微注意一下,这个无常就是死的意思。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无常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性,假立无常。相续变坏者:谓舍寿时。当知此中,依相续位,建立生等;不依刹那。

《杂集论》说,无常者就是“于众同分”,就是有情众生,诸行相续变化,变到最后就坏灭了、没有了,从这个角度安立了无常的概念。相续变坏是什么意思?就是舍寿时。舍寿就是寿命结束了、死亡的时候。

“当知此中,依相续位,建立生等。”,所以从这个道理当中我们要知道,依一法从无到有叫出生,建立了生的概念,抽象出了一个生的法来。然后相续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叫住的状态。然后前面跟后面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那么后面的就叫老。那么老了最后灭坏了,灭坏了、舍寿了,死了就叫无常。这些全部是假安立的,就是根据一个有形生命体从出生到老死整个过程,安立了生、住、老、无常。这些法都找不到自性,就是根据现象假安立的。


“人~生、住、老、无常;

法~生、住、异、灭;

器世间~成、住、坏、空。

——假安立(假想、抽象)~无自性~无生”


这里就提出来我们人通常用生、住、老、无常这样来形容;具体的法就叫生住异灭;器世间,比如说这个世界可以称为成住坏空。其实这些全是不相应行法,只是百法里面挑了一些跟我们比较接近的概念来介绍。

那么所有的这些概念,人、法、器世间等,种种描述他们状态的概念,全是我们假安立的,就是前面讲的假想出来的、抽象出来的。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对境,没有一个自体,所以这些法本质上是无生的。无生,简单讲就是不存在!但是我们是不是每天都要用这些法?我们能离开这些语言吗?离不开。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用这些法,用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它是假的,而是把它当真了。这个是不是就是一种无明?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就会重复熏习,强化这种无明。你用一次就强化一次!这个在唯识里面讲就叫做熏习了名言种子。这个假的名言你当成真的,你熏到心里面,累积在阿赖耶识里面,将来种子成熟起现行,还是会让你继续保持现在的无明状态,所以轮回就是这样的一个无明的延续而已!

那么当你发现它是假的时候,你就已经在破坏这种无明了,就是在熏习正见清净的觉醒的种子了,这个就不能叫名言种子了。虽然说它是假的,是无自性的,也是一个词语、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是正见,正见熏回去,它是可以破坏原先那些无明颠倒的名言种子的,有这个作用。所以学佛法就很有必要。


【论文:十五流转】

《瑜伽师地论》:云何流转?谓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

流转就是像水一样流动、转化、转动,其实通常讲就是轮回,就是说种种的有为法的因果相续不断性。比如说我们的生命体、有形生命,会随着善恶因果的这种业力的相续,不断地在六道里面上上下下,这就是一种流转。还有器世间的,我们也可以讲成住坏空,它也有种种的因果。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些是假因果,表象也会相续不断地这样子转化、成住坏空。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流转者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所以唯于相续不断立流转者于一刹那,或于间断,无此言故。”

这里讲得稍微详细一点。“流转者,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流转这个概念本身、这个法本身也是没有具体的对境的,就是依据种种因果现象相续不断的情况安立出来一个流转。如果没有这些因果相续不断的现象,流转就无从谈起,所以流转就是抽象概念。

“所以唯于相续不断立流转者,于一刹那,或于间断,无此言故。”,就是说唯于相续不断的角度来安立流转的概念,如果是于一刹那或者相续断了这个状态,就没有流转这个词、这个概念可以安立的。一刹那就是一个单独的一个现象,一刹那或者说之前有流转相续,但是它断掉了、间断了,那么流转也断了。所以流转就是仅仅针对于相续不断的现象而安立的。

大乘基法师:“流转者,因果不断,相续前后。”

流转就是对诸法因果相续不断的一种描述,它描述、概括出来的一种属性。所以我们一说到属性的时候,你就要知道,就是人分别出来的概念。事物本身是谈不上什么属性不属性的,属性一定是人的分别总结归纳抽象出来的假法、假概念,有名无实的。

关于属性,再多说一点。这些心不相应行法都没有自性,都是总结、抽象出来的。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叫四大种性——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好像有具体的对象,但这个也是属性,它不是具体的事物。地大是坚固性,火大是温暖性,水大是湿润性,风大是动摇性,这些都是属性。这个属性本身谁都没见过,也是人抽象出来的。所以你把四大当成了构成世界的本源,也是猜出来的,妄想出来的。《楞伽经》里面佛说:“大慧,此大种造色相,外道分别,非是我说。”,意思就是四大种造色生世间,不是佛说的,是外道说的。

所以这里说到这个属性,我联想到这一些,再给大家提醒一下。不要以为心不相应行法是假的,那以为其他的法就是真的,都不是真的。


【论文:十六定异】

《瑜伽师地论》:云何定异?谓无始时来,种种因果决定差别,无杂乱性。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

定就是决定,异就是差异、不同,这个词我们很少见。

好,这里我们看介绍。就是无始时来,种种的因果是决定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善恶是决定不会有差错的,是决定有的。其实这个就是从一个规律的角度讲,这种因果报应的规律是决定的。但是具体的因果事相显现是有差别的、有差异的。比如说我们说种豆得豆,这是决定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豆的情况来看,种出来的豆都不一样的,这是一方面的差异。

还有一方面的差异,就是说对于一个现象导致的后果是不同的。比如说造杀业就一定会导致短命的果报,将来得重病、短命报。恶口得什么报?不被人信任,被人讨厌。从这里可以看出果报是有差别的。所以从具体的事相上讲,每一个果报都不一样的,都是有差异的,但是因果报应的规律是决定无疑的。这个情况无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因果的规律都是这样子的。

我们讲深一点,这个因果,你不要以为是我们看得见的因果,其实不是的,是圣者背后看到的真实的因果。真实的因果,还记得是什么因果吗?是阿赖耶识缘起的因果,心识缘起的因果,那个才是真实的因果。五蕴层面的因果其实是不成立的。五蕴层面的因果就像你看电影一样,电影屏幕上那些图形、人物之间杀来杀去、打来打去,但是屏幕上的图画之间是不构成因果关系的。真正的因果关系在底片跟画面之间,这个才是真实的、决定无疑的因果,不会有丝毫错乱的。

《大乘阿毗达集论》:何等定异?谓于因果种种差别,假立定异。”

~诸法因果决定、差别,善恶无错乱之属性。

“定异”这个概念也是用来描述因果规律的,是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根据种种不同的因果、决定无疑的规律,种种具体不同的差别显现,根据这个情况来安立了一个“定异”的概念。这个“定异”我们不常见,知道这个道理就好了。


【论文:十七相应】

大乘基法师:“相应者,因果事业,和合而起。或曰,此之总名不相应行法,今名相应者何耶?盖名不相应者,简前相应心所而已。此相应者,乃前三法上事业和合之谓,岂相滥乎

大乘基法师说,十七相应的法,就是“因果事业,和合而起。”,因就是业因,果就是果报。因跟果是有对应关系的,所以叫相应。

他这里就提个问,他说二十四个都是不相应行法,这里怎么来了一个“相应”法?这是有点奇怪是吧?他说:“盖名不相应行法是简别前面相应心所而言的。”,我们之前学过相应心所就是五十一个心所跟心相应,这里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跟心所、心王、色法都不相应,不是同一个性质的东西,是抽象出来的假概念。所以这个第十七的“相应”就是指前三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三法在事相上和业因上的一个相对应。就是说是跟前面心法、色法、心所有法是有关系的,是它们相互作用显现出来的一个规律的总结。所以这个相应有点抽象,其实我们具体来讲就是因果报应有其善恶相对应的属性,就是讲这个道理。

“相应者,因果事业,和合而起。”,和合而起就是相应的东西才能够和合,不相应的东西是没办法和合的。他这里讲的其实有点不清晰。


【论文:十八势速】

《瑜伽师地论》:云何势速谓诸行生灭相应速运转性,是谓势速。又此势速、差别多种:或有诸行流转势速谓诸行生灭性。或有地行有情轻健势速谓人象马等。或有空行有情势速谓诸飞禽、空行药叉、及诸天等。或有言音势速谓词韵捷利。或有流润势速谓江河等迅速流注。或有烧然势速谓火焚燎,猛焰飙转。或有引发势速谓放箭转丸等。或有智慧势速谓修观者、简择所知,迅速慧性。或有神通势速谓大神通者、所有运身意势等,速疾神通。”

从这一段话大家看得出来势速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很快速地运动的意思。你看“诸行生灭相应速运转性是谓势速”,就是种种有为法生灭的情况,它是迅速运转的状态,就是称之为势速。势速,他这里举出很多差别、种类:

“诸行流转势速”,种种有为法的流转,生灭流转变化很迅速。比如说诸有为法生灭的现象。还有“地行有情轻健势速,谓人象马等”,地上行动的有情众生,他可以很轻快地很矫健地运动。比如说有些运动员很灵活。还有大象,你不要看大象笨笨的,跑起来很快。还有马,马就更厉害了。空中飞的有飞行禽鸟、夜叉。

还有“言音势速”,就是讲话非常快速,反应很敏捷。还有“流润势速”,就是江河大海奔腾的情况。还有“烧然势速”,大火烧起来是不是很快?一两分钟就可以把一栋楼给整个烧起来。

还有“引发势速”,引发就是从静止状态到动的状态。比如说射箭,射箭是不是拉起来要停一下?然后放出去后很快。转丸是什么意思?就是转动球,玩球。比如打篮球的时候把它拿起来转。古人也会玩,就是拿一个圆圆的东西在那里转动,会转得很快。

还有“智慧势速”,就是讲我们的心法,思维敏捷,或者说反应快。还有修观,修观一修就能修成功,很快速就成就。还有“神通势速”,就是说他的功能发起来很快。比如说神足通一动念就到了那个地方了。

这些就是要表达一个快速运动的状态。但是势速这个概念能离开有为法的变化现象吗?离不开。所以它也是抽象出来的假法。

大乘基法师:“势速者,有为法游行迅疾,飞行运奔,皆此所摄

这个好懂。


【论文:十九次第】

《瑜伽师地论》:云何次第谓于各别行相续中前后次第一一随转,是谓次第。”

“次第”,好理解,听过。“于各别行相续中前后次第一一随转”,种种有为法的这种相续,它的“前后次第一一随转”,就是有次序的、不会错乱的。它遵循这样的一个前中后的次第来变化、来安立。

大乘基法师:“次第者,编列有叙,令不紊乱。尊卑上下,左右前后,有规矩者,皆此摄也。” 

这里就讲了一些人际关系的情况。比如说一家人长幼有序。老人该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家庭的一个位置是什么样的?小孩该是什么样的?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的,这就是一个次第。当然了,现在的人也有不讲次第的。老人不像老人,小孩不像小孩的,也有这种情况,这就是把次第搞乱了。我们佛法中也有讲究,先受戒者在前座,后受戒者在后座,这也是一种次第。所以根据一些具体的情况抽象出来的也是抽象概念,你找不到一个什么东西叫做次第的。


【论文:二十时】

《瑜伽师地论》:云何时谓由日轮出没增上力故,安立显示时节差别;又由诸行生灭增上力故,安立显示世位差别,总说名时。

时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时间。这个时间的概念我们天天都接触,但是我们就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一个对象,就是假安立、抽象出来的概念。

《瑜伽师地论》说什么是时?就是“由日轮出没增上力故”,就是由于有太阳出没的因缘,我们来安立或者说显示出种种不同的时节。比如说太阳刚刚升起来,我们说这是早上。慢慢运动,太阳到了正中间头顶,我们说这是中午。然后慢慢西斜,最后落山了,我们说到了晚上傍晚了。

“又由诸行生灭增上力故,安立显示世位差别,总说名时。”,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就是在种种有为法的生灭变化的情况下,由于这个缘故,然后安立显示了世位差别,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果说我上辈子相对于这一辈子来说是过去世,那么我这一辈子相对于未来世成为现在世。所以说就根据种种不同的有为变化的情况,来安立了过去、现在、未来。这也是属于时的范围。

如果脱离了具体有为法变化的情况,时间是没办法安立的。我们说太阳早上升起来,傍晚落下去叫一天。如果没有这个太阳,这个一天怎么安立呢?太阳是会爆炸的,地球也会爆炸的。假设太阳和地球都爆炸了,我们觉得真实的这一天在哪里?是不是没办法讲了?还有地球上赤道周围是这样安立时间——太阳早上起来,傍晚落下去为一天。但是南极北极呢?一天怎么安立?那里太阳升起来落下,有时候一个月的时间,有时候两个月的时间都见不到太阳,所以你就没办法定时间。其实这个时间都是假安立的。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

什么是时间?就是“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其实这个因果就是根据我们看得见的现象(时空的变化)来安立的。比如说我们从A点走到B点,经历了多长时间?比如说我们走了一米,如果我们把一米划成十个部分,每走一步称为一秒,你走了十步就十秒,如果走一步,安立为两秒,走了五步就是十秒,所以你怎么安立都可以,但是它有个前提,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东西在变化运动,时间是这样安立的。

“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他说有一种情况就是说已经生了又灭了,就是过去了,还没生就是未来时,已生还没灭保持住状态,就是现在时。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大乘基法师:时者,过、现、未来,成住坏空,四季三际,年月日夜,六时十二,随方制立,故名为时。

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依据成住坏空的现象来安立的。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还有年月日夜,最小的就是一天、六时。六时是印度的分法,昼三时夜三时。还有十二时,就是中国古代分十二个时辰,现在是二十四个小时。“随方制立”,意思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都可以安立,所以它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

这就是时。


论文:二十一方

方就是方位。

《瑜伽师地论》:问: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复几种?答:依所摄受诸色分位建立方,此复三种,谓上下傍。

什么是方?依分位建立方。“依何分位建立方?”,依据什么来划分、安立这个方位?当中又有几种分法?他说“依所摄受诸色分位建立方”,就是要依据色法的划分来建立方位。如果没有一个物质的存在体,你是没办法安立方位的。比如说我有一个色身在这里,依据这个色身,假安立我的右手边为东方,左手边为西方,我的头上面就叫上方,脚下面就下方。“方”一定要依据一个色法来安立。

依据心法来安立“方”行不行呢?不行,心法没有相。比如说依据我的痛苦的感受来安立方位可以吗?不可以的,一定要依据一个色法来安立。

又说位有三种,这里简略的讲是上下傍,傍就是前后左右。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方者,谓即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何以故?即于十方因果遍满,假说方故。当知此中,唯说色法所摄因果。无色之法,遍布处所,无功能故。

这个详细一点,他说方就是“即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就是色法的一个差别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安立了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就是我们讲的八个方向。所以这个方向不是一定的。在我前面的、我面向的地方可以称为前面,如果我转过身去,另一面就成了前面,是不是?所以就是根据你因果的变化、色法的这种变化、差别,可以随便假安立。假如说太阳的左边是地球,右边是月亮,如果它转过去了以后,哪一个是左,哪个是右又分不清了,是不是?都是假立的,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他这里就提出来,就是说“方”是对着色法来安立,根据色法的这种差别变化、因果安立了方位。

“无色之法”就是我们讲的心法,就是色受想行识的后四蕴,虽然也可以说它遍布了一切处所,但是它没有安立方位的功能,也既是依据它安立不了方位。

大乘基法师:方者,色处分齐,人法所依,或十方、上下、六合、四极,亦随所制。

这里讲的道理也简单,方就是随着色法不同的处所划分、做划分的准绳。“色处分齐”就是依据色法来做划分方位的准绳。齐就是标准的意思、准绳的意思。“人法所依”,可以依据人法来划分。就是依据人来划分也可以,依据一些色法物质现象来划分也可以。

可以分为十方或者上下或六合或者四极,这是方位不同的说法。六合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四极就是东南西北。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划分。


时空~一切法~假安立~抽象~妄想境界


我们刚才学了时和方这两个概念,总结一下,合起来就是时空,时空就是我们的凡夫的一切境界。那么这个时空都是假安立出来的。你想想看,我们这种五蕴境界当中有真实的法吗?你就找不出来真正的真实的东西。所以我们感知到的这一切法、一切境界就是假安立的,全部都是抽象出来的。说直白一点,全是我们妄想出来的境界。


论文:二十二数

《瑜伽师地论》:云何数?安立显示各别事物,计算数量差别,是名为数。

什么是数?就是“安立显示各别事物”,种种不同的事物,一个一个的。“计算数量差别”,就是计算它们的数量的情况,这样的一个差别就叫作数。比如说这个闹钟是一个,对不对?如果我们拿一箱过来,一箱有多少个?我就要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数,这个就是一个计数的问题。但是这个数,离开了闹钟有一个的数存在吗?是没有的。所以这个数也是抽象出来的。这个数学运算整个都是假的,都是概念,都是数字在那里加减乘除开方这样运算的,是不是?所以这个数就不是指具体的有自性的东西,它也是我们人抽象出来的。

大乘基法师:数者,度量诸法之名,或一十百千,至不可转也。

数是什么?就是测度、量度、测量种种法的这样的一个名词。或一或十或百或千,乃至于不可数。


数~印度将数分为单数、双数、复数三种。从一至无数(阿僧祇),通常以十进法之五十二种数来表示。华严经以一阿僧祇为单位,举有: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十数,此称为十大数。其算法是将阿僧祇乘以阿僧祇,称为阿僧祇转;阿僧祇转再乘以阿僧祇转,则为无量;以下各数以此类推。


关于数,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印度将数分为单数、双数、复数。单数就是一到十之内的一位数,双数就是有两位的,复数就是三个、三个以上的位数的。那么他安排了从一到无数的差别。无数就是阿僧祇,我们经常听到的。阿僧祇翻译过来叫无数,无数不是真的没数,是有数的,知道吧?是第五十二个位次的数。印度计数通常以十进制法之五十二种数来表示。一到十,十乘以十一百。一百再乘以十是一千。一直乘以十,乘到最后第五十二个位置的时候(相当于十的五十二次方)叫做阿僧祇,也叫无数。所以阿僧祇、无数是有数的。

《华严经》还有一种分法,就是阿僧祇为一个单位。第一个是阿僧祇,阿僧祇后面是无量,无量后面是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十数。十数怎么来的?这个十大数就是把阿僧祇作为最小的单位,阿僧祇乘以阿僧祇称为阿僧祇转。这第一个数已经很大了,是不是?你看是从十的五十二次方才成为阿僧祇。十进制,进到五十二个位置才叫阿僧祇。那么这里的单位是阿僧祇做最小,阿僧祇乘以阿僧祇,叫阿僧祇转。那么阿僧祇转再乘以阿僧祇转,这才是第二个无量,这是第二位数。无量乘以无量叫无量转,无量转乘以无量转才是无边。一直这样乘下去,这个数字非常的大,但是它再大也是个没有实体的抽象的虚妄概念,也是我们人假安立出来的,分别出来的。

所以数学、运算规则都是我们人规定的,是人安立出来的规则,不是什么客观的规律。我们现在很多人把数学当成了一个宇宙的法则,这个有点太离谱。其实从古至今都有,比如古代的毕达哥拉斯,数学家,他就说构成这个世界的根本原因就是数字,他有这个思想的。现在很多科学家也有这种观念的,所以他说如果把这个数字运算好、安排好,就可以预测这个世界的发展。为什么?因为世界就是靠数字在运算的,他有这个观念。但是佛法在这里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你妄想分别的东西,实际没有这回事。


论文:二十三和合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合。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

这里简单讲一下,什么叫和合性?我们大家也能理解一点,和合就是有一些事物和在一起了,是不是?不相分离,不相排斥,很和合。他这里就是说“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种种的因果、因果缘起集到一起,汇集在一起称为和合。这也是假安立出来的,所以和合本身是没有对象、没有自性的、没有所指的,是把种种的因果,众多的因缘集在一起的现象,这个情况称为和合。

他这里就解释,“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举个例子,比如说识法,就是我们的意识分别,你为什么能分别呢?比如说眼睛能见这个杯子,你一定要有一个杯子,要有眼根是好的,又有光线,有一些讲法说要具备九个缘才能生起眼识,你的眼才有分别的作用,其实都是假安立的。其他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大乘基法师:和合性者,谓于诸法不相乖反。

就是种种法不相互背离排斥,这个就叫和合性,他是从反面讲的,只要不排斥,能集到一起就叫和合性。


论文:二十四不和合性

大乘基法师:不和合性者,谓于诸法相乖反故。前如相顺因,此如相违因。

不和合性就是什么?种种法相互背离、排斥,这个就叫不和合。前面的和合是种种相顺相随顺,这里就是相违的情况。和合、不和合都好懂,都是假安立出来的。


和合、不和合~假想安立~抽象~非和合非不和合


我们要联想到一个情况是什么呢?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道理说,众多因缘和合生起了这个世间或者诸法和合而缘起,这个应该听到过很多。我们看一下《般若经》的一段经文。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九十一:尔时,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勇猛正勤修菩提道?」佛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方便善巧,不和合色,不离散色;不和合受、想、行、识,不离散受、想、行、识。何以故?如是诸法皆无自性可合、离故。

这一段文其实蛮浅白的。怎么修般若?你要知道不和合。你修的法应该要知道不和合色,不离散色;不和合受、想、行、识,不离散受、想、行、识。这里就有一个和合跟不和合的问题,是不是?就是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种种的一切法,本质上从来就没有和合过!那有很多说法,说众因缘生法都是因缘和合生起来的,这里就告诉我们没有和合。没有和合就谈不上离散,所以不和合、不离散。它的主要法义就是说一切法没有合过。《般若经》里面到处都在讲这个道理,包括其他了义的经典里面,都在讲这个道理。

所以和合完全就是我们的凡夫的一个假想。之前讲过相关的内容,比如说话筒,把所有的零件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我们就说它和合了,其实和合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成立的。你找不出来一个和合的东西,你找不出来一个和合本身。另外,就算你说所有的东西堆在一起叫和合,它真的和合了吗?没有和合。因为那些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东西怎么能和合呢?你看“如是诸法皆无自性可合、离故”,不存在的东西是谈不上和或者分散的!这个道理其实应该能懂了,因为我们之前一直有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我们原有的很多观念,比如说“这个世界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是没有自性的,但是和合缘起是有的”,这个观念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了义的说法。说到了义的时候你就要知道了,没有东西可以和合。所以心不相应行法里面说和合性就是假安立的,是不是?哪有什么东西真的和合?不和合也是假安立的,没有东西谈得上和合或者说不和合。这个道理稍微有点深。但是了解一下,慢慢的就能理解了。

所有的法,你说它和合、不和合都没道理,因为法的自性、自体不存在,这是从最彻底的角度讲的。从心不相应行法的角度来讲,只是说和合性、不和合性这些词语本身是没有所指的对象的,是抽象出来的空洞的概念。这两个角度有点不一样,但是都能帮助我们理解、看清我们原来的那些观念的不合理性。这里的重点是要通过学习佛法去破除我们原来固执的我法二执知见,要起到这个作用才行,光学点知识没有太大意义。

今天我们把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全部学完了。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的重要性在于,可以让我们窥破我们原有很多不正确的知见。下一节课学无为法,无为法学完我们就结束了。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乘百法明门论第28讲 ——心不相应行法(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wm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