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对二线员工,考核和激励哪一个更重要?
把考核转化为激励,在激励当中有考核,考核当中本身就有激励。员工拿到多少钱,是对他最好的考核。如果二部门的人每天工作只有3-4小时,你是要考核他把工作做的更好,还是把他的工作量填的更满?
有人会说,现实企业有很多部门工作量化的确有困难,这个要承认的,就从工作要求、时间节点上进行量化。特别像企业这些岗位如:人力资源管理者、行政事务人员、财务人员......,其关键绩效指标的量化难度相对大很多,其工作性质很多是讲标准,而不是讲结果为主。若硬性地从其自身职责上进行量化,逻辑上也说不通,不对其量化,情理上同样也说不过去。
实际处理,可以从考核其工作任务或工作要求来界定,可以通过时间来界定。从实质上讲,被时间所界定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也是定量指标。
除此之外,其实二线员工薪酬设计,其实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图
那么如何调动二线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多劳多得,打破固定薪酬模式呢?
二线员工为什么一定要拿固定薪酬?
某企业新入职一名HR,主要负责公司员工招聘、培训工作,她上一份工作是固定月薪5000多元,刚辞职就加入新公司,希望每月能拿到6000元的薪水。她的期望不算高,而且能力、资历也不错,双方一拍即合。
不过问题来了,如果她一直拿着这份固定月薪,工作热情与责任心能保持多久。一般来说,员工在试用期的3个月左右,工作因为这段时间是考核期,她需要通过努力工作让老板满意和认可。可是,一旦转正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就会逐渐下降。例如,这名HR是负责人才招聘的,现在人才引进工作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她不全力以赴,同样会面临招不到人的结果,那么,拿着固定月薪的HR,很自然会保护好自己,寻找各种理由、借口,把责任和不好的结果推给人才市场、公司管理、薪酬水平等等。
我们想象一下,很大可能的结果就是:企业既招不来人,盈利、发展和扩张受到人才瓶颈的制约,这名HR也得不到加薪和持续受到认可的机会,职业前途不容乐观。
如果选对人了,若结果不好,一定就是机制出了大问题!
二线员工通常都是按固定薪酬来定薪、计薪的。因为二线员工需要安全感,不喜欢弹性、宽带薪酬。而我一直都在质疑这种传统思维和模式,我认为,这种模式制约着员工的动力、活力,不利于人才潜能的激励,是浪费人才的罪魁祸首,也同时可能造成人力成本的高企。
人才,若不能成为资本,就一定会沦落为成本!
人才与人力,资本与成本,没有明显的界限,前者创造价与增值;后者只是在消耗公司的资源、浪费企业的人效。当前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不是员工的工资高了,而是员工的创造力、人效增速低于其薪酬增长的速度。
企业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好的机制!
华为老板任正非在一次演讲时说道:什么是人才,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企业要敢于涨工资,这样人力资源改革的胆子就大一些,底气就足一些。所有细胞都被激活,这个人就不会衰落。拿什么激活?血液就是薪酬制度。
任正非一直认为:最好的人才一定是高价值、高绩效的,所以华为愿意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平台,赋予他们高收入和高激励。更多绩效管理资讯:zwwjx168
如何打破固定薪酬的顽疾和固有思维?
推荐PPV模式——基于员工个人的产值与价值的薪酬模式!
PPV设计模型:
底薪+成果+价值+效果产值+特别激励+年终奖
底薪:保障员工基本生活;
结果产值:做事做价值做结果,比如做完这个事,给多少钱;
效果产值:将价值贡献转化为生产力:做完这个事,按这个事产值的销售额按一定比例提成;
特别奖励:对特别贡献的认可和奖励。
PPV设计的三大原理:
1、多劳多得:让员工为自己干,做得越多越好,收入就应该相对越高;
2、一专多能:鼓励员工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在有主职角色的基础上,让员工可以同时承担更多工作角色,发挥更多的价值。
3、复合价值:根据工作流程与工作量,以高效为目标,合并部门、岗位的职责功能,4个人干3个人的活,通过优化人效,给员工更多提高能力、增加收入的机会。
完整的PPV设计:
第一步:做年度规划、预算计划、收入测算
最好的职业规划就是收入计划!
更加准确地测算年度收入
将公司目标与要求植入激励计划
第二步:深入挖掘核心价值、从增值中找到激励空间
年度目标与激励
第三步:对薪酬进行产值化与价值化的设计探索
岗位产值工资
打包产值+增值计划
第四步:员工期望薪酬与预测薪酬比对
通过收入数据对比打动员工
总结:
PPV设计的基本理念就是,不要因为机制不当错过一个人才,企业一定要想办法做高人效,实现结果导向、效果付费,让人才创造更高的价值与增值。一个高价值的人才拿更高的薪酬都是最便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