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临
图片来自网络一、 一生需要花多少时间和人打交道
人和人之间有个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有一个调查数据显示,人类这辈子抛开吃饭睡觉等时间,至少有1/3用于各类社交。也有人不满足于此,会进一步把它升级为“人脉”。
讲真,人脉这词挺招人烦的。
我这种略带社交恐惧症的人,一看到“如何快速积累人脉”之类的内容就觉得头皮发麻,可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又水涨船高。
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说现在连小孩子们都有让家长越来越伤不起的社交成本,刚毕业的年轻人最喜欢问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扩大社交圈”。
和人相处,确实是一种重要的可迁移能力。
我们可以不喜欢社交,但和人打交道却是在所难免。就算你是孤岛,也希望周围的环境鸟语花香,而不是一睁眼就是一大片盐碱地。
如果说“优质人脉”需要刻意挖掘和经营,那么舒适的社交所要花费的成本,或许并没有想象的多。
二、 舒适的社交环境从何而来
不少人对社交状况不满意,是源于认为自己内向或是“不合群”:看到别人在热火朝天的聊天,你却插不上话,格格不入的场景带来了一种焦虑感。
实际上,让人舒适的交往不在于能多么融入他人,而在于每一种关系都能恰当地呈现在生活中。
不多不少,清晰明了。
况且大家都玩过俄罗斯方块,这游戏告诉我们:如果你太合群,就会消失(微笑摊手)。
01 “断舍离”
现在大家很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断舍离”:将身边“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
其实,在社交方面也同样适用。
我们往往期待通过扩充人脉或参与社交来刷一波自我存在感,但这其中先不说多少是有效社交,甚至都无法让你愉悦。
分母越大,价值越小。
人们用于社交的时间越来越多,而真正的朋友却越来越少。不信的话打开你通讯录看看就知道:表面生活一团热闹,真到需要帮忙的时候,会伸出手的人估计屈指可数。
02 有的放矢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场景:
某人在群里丢了个问题。然后,窸窸窣窣开始出现人员A、人员B……人员Z,各种节外生枝的话题交织在一起。等敲锣打鼓聊High了,突然在从角落冒出个声音:“刚才那谁谁谁是不是问了XXXX?”
此时已过去15分钟了。
一般的沟通尽量做到点对点(当然,会议类型除外),可将大量无用的交流信息挡在门外。若知道应该找谁,就尽量不要在群里问问题:真正想知道的答案常常被无数题外话翻过去,然后我们再大海捞针地去找那个分子。
这感觉就像置身一个菜市场里,两个人大声呼唤着对话,身边被层层叠叠的噪音所包围。效率有如上古时期飞鸽传书,效果也差到遮眼睛。
无效的社交,经常源于无效 or 低效的沟通。若能有的放矢,通常事倍功半。
03 资源互换
说资源互换可能有点儿现实,但向对方提出请求时,同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为TA做什么?”这个举动,已经迈入99%的交往良性循环中了。
堪称舒适社交的神器。
小G是UI设计师,她一开淘宝店的同学让她帮忙设计一套店铺装修。小G说,装修套件不是网络上都有卖吗?同学表示,觉得那些装修都没个性,她要设计一套自己专属的(当然,钱的事情只字不提)。
小G已经有些脑袋发胀了,还是委婉地说:“我做这些要花不少时间精力的。”
同学倒是很大方:“没事啊,你有空做就好了,我不急的。”
而小G另外一个同事就飒爽的多,私下找他做几个图标,请求才说完直接发了个红包,加上一句:“还是交给你放心,实在太麻烦你了。”
你觉得这两种人,哪个你更愿意打交道?
卡耐基说过:“如果我们想法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我们常说交往时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其实首先就得从尊重他人的资源做起,比如对方的时间、精力、能力。想找人帮忙之前,先问问自己能为对方提供什么。相互利用相互套路的感情,难以持久。
别觉得谈钱伤感情,若你和一个朋友相处了半天,连钱都羞于说出口,只能说明你们的感情不值钱。
三、 决定社交质量的根本原因
人们常被外相所困,而忽视了本质。
员工小陆总认为周围大部分朋友的层次偏低,不够“格局”,但又觉得,圈子比他高端的人又是一副眼高于顶的俯视感。
前端时间小陆工作变动,在已经答应A部门愿意转岗后,他又主动找了B部门参加了岗位面试;等B部门告知他面试通过,准备走人力流程时,小陆突然告诉B部门经理:我已经找到新工作要离职啦!然后挥了挥衣袖,放完连环鸽子直接走人了。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靠谱,是最低成本的社交方式》,确实认同其观点:“成为一个做事靠谱的人,是成本最小的人际交往方式,同时风险最小。”
很多人或许有趣,但无法深交,仅仅只是有趣。很多人平时没太多存在感,但就是一两个关键时刻,他会默默拉你一把,而不是事前满嘴跑火车,事中消失到外太空,事后嚷嚷着“哎呀你怎么不找我?”
我一直认为,“靠谱”是对一个人的高度肯定。你看看电视上各种相亲节目,凡问及女生对男生有什么要求,被提到最多的词当属“靠谱”。
也难怪,能将彼此距离拉的最近的,莫过于信赖。而一个诚实靠谱的人,最有可能握得这丰厚的筹码。
人际成本一大半,是来自信任成本。
同时,物以类聚是真实存在的。
若你发现周围的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处起来散发着高不成低不就的鸡肋气息,不妨退后几步想想:是不是自己也有某些明显的缺点?
毕竟,人是属于喜欢待在认同感强的群体中的动物。你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容易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四、我们是否都需要打造人脉?
先说个现实面吧。
不少人将人脉视为重要的资源,并将打造人脉放在重要的To do list中。嗯,观念或许没有对错,但既然当做资源,如刚才所说:资源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互换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拿什么互换呢?一低头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好尴尬。
其实,人脉时常被当做自己的价值映射,用于证明自己,然而谁都不喜欢被打上廉价的标签。
不断收集各种人际关系,填充飘渺的安全感,结局或许不过是微信上的僵尸粉,或是不知被丢到哪儿的旧名片。这和YY想象中的呼朋引伴,身后光满万丈的场景半毛钱关系没有。
空中楼阁,总是迷人。
再聊个非现实面。前几天看到一份空巢青年报告,独居男女的比例现在日趋上升,尤其在大城市。很多人既渴望被联接,又希望是孤岛,既不想做焦虑的年轻人,又不由地被现实打鸡血。
活的太紧绷成为一种常态,也包括了对社交的焦虑,总想伸出手从中获得些什么。
事实上,你有意囤积的所谓人脉,大部分永远无法派上用场。这就和你去超市经常会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逛街买衣服时设定它可以某个场合穿一样。最后发现,人生并没有那么多场合。
太把人脉当回事,也太把自己当回事。
我单纯地以为,把利益算的泾渭分明,不如坦率些,迎合内心的喜好。 最简单的交往方式和结构,往往容易持久。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物,越容易成为易碎品。
不奢望在复杂社会变得多么游刃有余,却也不愿刻意迎合泛泛而谈的三观。
当然,不喜欢社交并不等于排斥和人打交道。我们终究还得活很久,未来也许会突然和很多人打交道,也可能继续存活在有限的人际关系中。
So,和人相处也好,和自己相处也罢,不如活的简单且敞亮,不丧不喧嚣。
——END——
网友评论
苏芩说的对,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2、把自己打造成个太阳,给人带来温暖,才能吸引人;一块烂西瓜只能吸引来苍蝇。
3、把社交放在事务中,言之有物,没事就自己休养生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