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资治通鉴》笔记历史今日看点
面包和盐,还是五百刀斧手——读《资治通鉴》之十五楚怀王客死秦国

面包和盐,还是五百刀斧手——读《资治通鉴》之十五楚怀王客死秦国

作者: 努马10稼 | 来源:发表于2017-01-15 05:00 被阅读226次

    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楚怀王亡归……秦人追及之,以归。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在被张仪“600里,6里,傻傻分不清楚”欺骗后,楚怀王又被秦国以结盟为由骗至秦国软禁,并最终客死他乡。秦国人这样干并不是没有先例,在秦孝公时,商鞅也曾对魏国上演过这么一出。

    (孝公)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昂将而御之。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昂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昂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昂,因攻魏师,大破之。

    唯恐民众不信任、需“徙木为信”的大政治家商鞅,在对外战争上,也是讲求“兵不厌诈”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所谓“各为其主”。而作为后辈的秦昭王连送出书信的格式都差不多,真真全都是套路。

    不过真正让这个套路出名的,还是秦末项羽和刘邦的“鸿门宴”,得益于刘项两位主角的名声、鸿门宴的重要性和项羽的悲剧英雄色彩,这种外交欺诈劫持被命名为了“鸿门宴”,模式也基本固定化,在戏文上一般都是“埋伏五百刀斧手于帐后,以摔杯为号”,因其具有出其不意、投入产出比巨大的特点,而被后人广泛的应用。有很多成名已久的“老英雄”,都着过道儿,如韩信、董卓、曹操、鳌拜、委员长、怀仁堂伪太子王等等,可以说是史不绝书。

    在HBO热剧《权力的游戏》第三季中,也有这么一场鸿门宴,即第九集的“血色婚礼”。在史塔克家族抵达孪河城之初,众人分食了面包和盐,剧中“面包和盐”象征着“宾客权利”,在宾客来到主人家时,接受主人提供的面包和盐,即表示双方遵守“宾客权利”,在做客期间,双方不得互相伤害。违反者会受到来自诸神的惩罚,这是维斯特洛大陆传承上千年的传统,也是七国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虽如此,佛雷家族却打破传统,对史塔克家族众人下毒手,即便吃过“面包和盐”,少狼王和他的家族仍未能避免在随后宴会上被全部杀害的命运。

    血色婚礼是马丁大叔根据西方真实历史改编,“宾客权利”也存在于诸多国家中,远的不说,在外蒙古的草原上,路人可以在旅途中随便敲开路边蒙古包的门进入,蒙古包的主人需提供奶茶、羊肉等食物供客人享用,客人则回赠礼物作为感谢(传统上是不能给钱的,是一种侮辱)。

    “面包和盐”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与“宾客权利”两者之间却没有相关性,用“面包和盐”待客是斯拉夫民族欢迎朋友的一项传统,网上流传华夏族首领在访问某斯拉夫民族国家时享用“面包和盐”,其实这仅仅是欢迎客人的一种方式,与巧合无关。

    在《权力的游戏》剧中,主人提供“面包和盐”,客人食用,即意味着双方同意共同遵守“宾客权利”,从经济学上讲,即双方缔结了契约,需要共同遵守。而在以礼立国的周代,“信”也是人们普遍遵守的规则,秦国发出结盟的要约,楚国接受,双方同样也算是缔结了契约。

    对于契约的背叛,如“血色婚礼”和“鸿门宴”这类事件,窃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预期收益巨大。

    马克思的《资本论》里讲,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对于背叛契约也如是。双方会分析背叛和遵守的预期收益,如果背叛的预期收益巨大,那就会有巨大的动力去选择背叛契约。

    二、在局部具有优势地位。

    鸿门宴这类事件,普遍是背叛方将另一方引入到了背叛方具有局部优势的一种局面。这增加了背叛方选择背叛这一策略的成功概率。或者背叛方本身就具有整体的优势地位,可以灵活地选择合作还是背叛,而另一方只能被动的选择合作策略。

    三、信息不透明,“一次性”博弈。

    鸿门宴要具有出其不意性,用的次数多了,对方具有了警惕性,就不灵了。多次重复博弈,一方会修正对另一方契约背叛行为的预期概率,因而选择同样背叛。

    四、对于背叛不存在外部的制度性惩罚

    鸿门宴普遍存在于秩序无序或无监管情况下,即对契约不存在外部的制度性约束,或者说是约束较弱。这就导致一方选择背叛的外部成本较小。

    在引文中,秦王背约可以说同时具有了上述的四个特点,唯一就是其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在楚怀王这边,他临行前,其实也是有过犹豫。

    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

    楚怀王之子子兰劝说楚王前往,通鉴未记载子兰的理由,《史记楚世家》中也仅有一句,“奈何绝秦之欢心”。这算是典型的坑爹了,要说他没有私心,我是不信的。

    前景理论中讲,在面临损失时,人类普遍是风险偏爱的,也就是说,在确定性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普遍会选择“赌一把”。楚怀王算是赌输了的那类吧,还好,他虽然脑子不太好使,但却还算有底线,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国家。这也算是在其死后“楚人多怜之”的原因吧。

    楚怀王这位君主,总觉得他更像一个与我们类似的普通人,好色,爱占小便宜,容易相信人,喜怒哀乐形于色,在大是大非面前又有底线和原则。而每每读到怀王之死,也总让努马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是有此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面包和盐,还是五百刀斧手——读《资治通鉴》之十五楚怀王客死秦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oe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