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照旧熬夜看了秋季发布会,虽然Touchbar版的MacBook Pro早已泄露的一干二净,但当时还是对演示和这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发出了感叹。甚至觉得跟巨硬家的Surface Dial相比也更融入、更亲民。
直到上周在Apple Store亲手触碰到了传说已久的Touchbar时,才有了真是的感触,和更为主观的体验。我得说,要收回原先发出的赞叹和期待了。
早年的Apple设计都是一键式的
先从Apple的交互变革说起。早年间(大约10年前)的Apple设备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都是一键式的,有个未经证实的梗就是,Jonathan Ive在Apple之前就是马桶业的设计师。因而很多Apple的产品继承了这个“按钮”。经典的有如iPhone的home键,iPod的环形按键、MacBook的电源键等等。
在乔老爷时代,他号称“3.5英寸是最适合单手手持的手机尺寸”,也认为“人类的手指是天然的触控笔为什么还要有额外的笔”这样的观点。但在后乔布斯时代,Apple一遍遍的在“打脸”,可以说是时代的观念的变革,也可以说是用户需求的迭代。就连孤傲的Apple也开始顺从市场,而非孤芳自赏。于是推出了更大屏幕的手机,和Apple pencil。
无疑,Apple的交互风格也在随着时间改变。乔老爷的灵魂在变迁里似乎越发淡去。
Touch Bar的几大硬伤
回到说Touch bar上来,当摸到Touch bar的那一刻,之前在脑海里的许多问题突然有了解答,只不过不都是正向的,多的是让我放弃入手的念头(摊手)。
眼球移动成本的增加
对屏幕中内容的编辑类交互,往往会被应用到键盘(现在是Touch bar)上,而有个特别难以适应的点是:之前只需记住快捷键或用鼠标就能完成的操作,现在需要用单个手指在Touch bar中点选,而眼球必须一上一下、一上一下的来回移动——Touch bar的功能多变性和平面屏幕的特征,用户并不能像键盘一样的“盲打”。时间久了会觉得眼球好累,追踪内容的成本,远大于单手鼠标操作或是双手盲打的效率。
系统复杂度增加的创新不足
毫无疑问,每次Apple推出新的交互方式和硬件的时候,app界自然的会跟随上大流,对应的更新出支持的版本和功能。尝试了下原生的几个app,有如iMovie、Photo、Finder等等,在Touch bar中的功能大同小异的以“剪切”“复制”“删除”“分享”等几个为常见。而很多功能在bar中被折叠和隐藏——说实话不是很理解被折叠的初衷,如果不是常用功能,大可以不在bar中出现——bar的设计是为了提升多手操作的效率而非功能的大而全。
因此系统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在更多三方app中应用起来,不可否认,有些app在Touch bar中一定能玩出花来,但大多数app如果都像原生app一样将剪贴板搬到bar上来的话,无疑是增加了成本,而不是微创新了。
习惯的可怕性
在产品设计中,用户的习惯是最难培养和消除的事情。对一个初接触Touch bar的用户而言,至少需要使用两款以上的已经支持Touch bar的app才能对其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常见的操作是怎样的交互形式。而培养和习惯,并让用户能高效的用它来替代原有的快捷键、鼠标操作,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反之,离开了这个,一个熟练用户回到其他非Touch bar的硬件产品中,又会显得笨拙无措。这是因为Touch bar目前在移动设备中的唯一性导致的。
以往的产品设计中,Apple推出的新形式的交互往往会成为其他商家相继效仿的对象。有如3D Touch、Touch ID等,而这次,在发布三个月之后的现在,暂未出现其他厂商有在这类交互上有跟进的尝试。也是印证了其他厂商对这种交互的不自信和迟疑。
Apple产品设计的自我颠覆
从早年的极简设计风,再到近几年中不断的自我推翻,自我否定,到推出新的交互和硬件模式。可以看到Apple也在打脸和被骂中变得越来越不像原先的自己。
人们说,Apple开始越来越多的从耗材中赚钱了,虽然Type-C一统江湖,但并没有解决外接硬件分发的问题,而是将接口更多的通过线材扩展的方式转嫁到硬件以外的地方去,从而创造了新的营收市场。不得不说这一手段的高明之处,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顺水推舟。
再从近几年iOS的迭代中,拟物风变成了扁平风,引领了整个UI设计界的整体大挪移。也越来越被诟病“和android长的越来越像”,两者在最近的两个大版本中开始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起来。不知这是Apple的自我放纵,还是对于市场的屈从和对竞品的“致敬”。
总的说来,Apple开始褪去了乔老爷时代的收敛和克制,为了稳固市场,为了抵御竞品的战火,开始不得不做出妥协。这是不论在硬件还是软件设计层面都能感受出的细节。当然今年唯一能在设计感和体验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还是有的,那就是AirPods。
期待17年吧,iPhone十周年的这个年份里,但愿Apple能多一份惊艳和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