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寒假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女儿helen一边整理书包,一边仰着小脸,対着爸爸说道。“寒假还没过够?”爸爸爱怜地刮了下小女儿的鼻子。
二十多天的寒假,还没来得及回味,转眼就结束了。马上开学了,Helen有些期待,有些紧张,又有些向往。开学前一晚,检查寒假手册,补遗漏的作业,收拾整理书包,象个勤快的小蜜蜂,在家里跑来跑去。
说实话,这个假期,作为家长,我有些纠结。让孩子放飞自我,甚至可以说是放纵了。除了督促她基本的作业完成,其它原本的阅读、练字计划,有一搭,没一搭。Helen与姐姐这个假期沉浸在游戏与短视频的世界,偶尔看几部影片,乐颠颠,忘乎所以。还有,就是睡懒觉,直到日上三竿,暖洋洋的太阳光辉洒滿一屋,姐妹俩还在睡梦中倘佯。

不得不佩服,学校对孩子们的假期还是作了很周到的规划与布置的。寒假一开始,让孩子编排寒假计划,上传晓黑板打卡,做一个有计划,会自律的好孩子。另外,除了寒假作业,还有科研小实验、体育运动及每天的阅读感悟与家务打卡等。大概意在让“祖国的花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吧。
孩子上学期末的学习报告,虽然各科都得了A,但我和孩子都清楚,A和A*还是有区别的。原本可以利用假期让孩子实现“弯道超车” ,结果却是反其道行之,严重减慢车速了。
复盘下假期孩子的表现,爸爸也不太满意。不过,带孩子回乡过年倒也是一个可以聊以慰籍的借口。回乡过年来回历时六七天,在此期间,完全满足了孩子的天性,除了疯玩,还是疯玩。
世上只怕认真二字,如果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执行寒假计划,想必培养效应会好一些。为此,颇为汗颜,自责。
正式开学前一天上午,去学校报到两小时,交作业,领书。一大早,往常还在酣睡不醒的孩子,叫唤两声,一激灵便从床上跃起,穿衣,洗漱,吃饭。或许是假期的休养生息,孩子的表情丝毫没有早起的焦躁,一脸的轻松与愉悦,能量满格。
下了楼,发动车子,带着孩子行驶在去学校的路上。“妈妈,我的寒假计划表,昨天才上传晓黑板,如果老师问我,我怎么说呀?” Helen突然问我,听起来似乎有些忐忑。
“那你准备怎么回答呀?”我反问道。“我……”Helen支吾了半天。
寒假计划打卡,变成了一项被动的应付,Helen自知理亏。“那妈妈你说我该怎么办?”孩子很多时候会认真地把老师说的每句话当成“圣旨”,但只是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
“你就诚实地面对吧,老师如果问你,你就实话实说。你一定要清楚,老师为什么要让你们做这件事情?” Helen沉默了。此时,在她心中播种了一颗诚实的种子。计划管理和自律,对她来说想必还是有些模糊。
孩子假期该不该放纵?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最近一直在思忖,与先生也常有探讨。
有人说,上海的父母最为鸡血,孩子们的竞争,便是家长间的竞争。这是个拼爹拼妈的年代。

昨天翻看了尹建莉继《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的又一本育儿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内中有一篇文章“小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成功刷新了我的育儿观。
过多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尹建莉认为是拔苗助长。她认为,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是大自然的规律,是积蓄能量的过程。她对竞争力的培养逻辑这样解读: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未来,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中获得主动权。
回想上学期末, Helen在英语期末考试中,因为写丢了一个英文字母没有得到A*(满分),听说在学校哭鼻子了。这种竞争和分数意识,已逐渐渗入孩子的精神世界。 的确,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迁移到各种“比”中,自我成长的力量会被分散,各种焦虑感也会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会越来越烦躁不安,内心也会越来越脆弱……

为人父母,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
一天凌晨三点多钟,突然从梦中惊醒。通过与先生的一番卧谈,对孩子的教育,彼此有了共识,那就是耐心陪伴与因势引导。
先生的家族,是盛产博士与学霸的书香门第。在M国的几个侄儿侄女,都在前十的常春藤名校就读或已毕业,无一例外。先生讲起十多年前,在M国二哥家的一个小场景。原本与先生在客厅闲聊的二哥,突然站起,招呼先生独自看电视,走进了当时还上小学的侄子房间。一直陪伴孩子学习四十五分钟之久,才离开房间。陪伴是对孩子的一种能量加持,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协助解决。日解一惑,日积月累,小树苗终茁壮成长为大树。
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那孩子是不是需要大加雕琢方可成才呢?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当中,一直传导一种有心无痕的自然教育理念。是的,对于孩子的天性,假若如同琢玉般粗暴地干涉,恐怕会物极必反。

怎样才是因势利导呢?先生灵感大爆发,他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育儿恐怕也是如此。优质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因为这样,才会确保食材原汁原味,不致于营养流失。过度烹饪,只会适得其反。
韩寒说:懂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从知道到做到,中间有一道长长的鸿沟。懂得很多育儿的道理,不一定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培育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父母持续学习与成长性思维,更需要持之以恒的陪伴与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