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4日,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吸引了全球超过4万人齐聚美国中西部的奥马哈——一个常住人口约为40万的小城市。
89岁的巴菲特和95岁的芒格,两个将近百岁的老人,思维依然活跃。
他们耐心地回答了投资者们55个问题,涉及全世界投资者普遍关心的方方面面,包括投资理念、国际关系、中国的投资机会、企业及行业点评等。
据说会场上到处都是中国人,中文普通话是现场唯一提供同声传译的外语。有些人即使不能亲自前往,也要在网上看现场直播。
许多投资者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参加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呢?
其实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目的就是想现场聆听巴菲特的投资真经,更希望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能听到买哪一只股票会涨,毕竟投资大师的话就如同金科玉律,让人醍醐灌顶。
但让那些投机者失望的是,在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和芒格并没有向投资者们推荐股票,也没有教给投资者任何可以复制的投资方法。
他一直在强调的是自己身体力行的价值观,比如坚持价值投资,找到好公司,给它投钱,然后和它一起成长和成功;比如投资要有耐心,要学会延迟满足。
巴菲特和芒格,两个加起来快200岁的老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经历了经济形势的跌宕起伏,比起从他们口中获得那些快速实现财富自由的方法,他们的人生经验,对人性的理解才更弥足珍贵。
比如巴菲特回答了一位来自中国的11岁小朋友的问题:年纪越大,你越来越理解人性。你能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讲一讲你到底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人性的这些差异怎么能帮助你做更好的投资?
巴菲特说:在成长道路上,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和其他人的生活当中,都吸取了很多教训,我们不能靠读书去学这个,不管我们智商多高,不管谁教我们。
我们真正通过什么去学习呢?我们有时候是必须通过你更多的阅历、更多的积累去学习。
芒格说:刚去世的李光耀曾说过这一句话,他是新加坡的国父,他一直重申一句话“看看什么是行之有效的,然后去行动吧”。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宗旨,你如果去践行这一点,你会发现这句话真的非常奏效,就是真正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也要去看其他人是怎么做事的,这些都可以帮助到你们。
两位老人的忠告很有哲理,但我估计没几个中国股民能真正听得进去,他们觉得巴菲特和芒格讲的话太空了,有点虚无缥缈,不接地气也不实用,不如直接告诉他们如何从股市上快速赚大钱来得实在。
渴望走捷径的人,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新颖的投资理念,一些秘而不宣的投资法则,希望懂得这些以后能够实现顿悟,实现快速致富。
就像很多人以为自己混得不好,是因为自己懂得的道理不够多,不够管用,他们总是希望能够从一些牛人身上学到一些新的人生道理。
其实,对于成功人士而言,支撑他们在各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一定是一些普适的、简单的、属于底层逻辑的价值观,他们只不过是深刻理解并且持续践行了这些价值观而已。
如果一个道理,一件事情,一个人,让你觉得眼花缭乱,那么大概率是错的或者是假的,因为凡是了不起的人和事,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比如考试,不会考试的人,总是在不停地报班,总是买一大堆各种复习资料,总是热衷于听各种名师的课程,追求令人眼花缭乱的考试技巧。越是打着“秒杀”、“保过”、“不过退费”这些字眼的课程,越受欢迎。
到最后才发现,其实任何考试最终都是需要自己去上考场的,别人无法真正代替你。任何考试内容都是要自己深刻理解和内化,才能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
会考试的人永远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总结的东西才印象深刻。他们知道认真琢磨真题,因为真题是离任何一门考试最近的题目,里面蕴藏着考试的秘密。
他们懂得少就是多的学习原则,知道做十套卷子不如把一套卷子研究十遍。
他们相信量变引起质变,他们懂得考试是集考试技巧、情绪控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于一体的一场情商与智商的测试。
比如在体制内生存,有的人总是喜欢问我,如何能够快速赢得一把手的信任,作为新人如何快速脱颖而出,有没有快速提升情商和口才的方法……
总之,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快速”两个字。
但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从来没有捷径。我们有的时候需要蛰伏,有的时候需要以时间换空间,有的时候需要转换赛道,只要不下跑道,就有赢的可能。
那些在体制内职场能够混得好的人,一定是懂得体制内生存法则的人。他们懂得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他们行之有道,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进退有度,并且把这种淡然与坚定渗透到自己的生命中,变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
芒格说,在商界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准则,它分成两步: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投资如此,职场如此,人生亦如此。
众生繁芜,而大道至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