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写作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闲人说书犹药也,可以医愚。不管怎么说,读书是件很重要的事,尤其像我,一个想在写作方面,有所追求的人,更应该把读书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来对待。
道理和行为,始终隔着一段距离。有些道理再明白,再重要,一但落实到行动中,变成日常行为,总是很难,很考验人的执行力。
我在年初就定下了目标,要每周读一本书,并且从文学和心理学两个范围入手,列出了大致书目。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的四分之一,反观自己的读书大计,在落实上,惨不忍睹。自己数了一下,读了总共不过四本书。其中二本创意写作书系的,关于写作技能的书,是精读。一本沈从文散文集,一本汪曾祺小说集,这两本都是泛读。
现在读书和上学时不同,目标更明确,选择范围更自由,更贴合自己的兴趣。按理说,读起来更为感兴趣才对,但实事却不是这个样子。
上个月,我在网上读一篇关于如何阅读的文章,文中介绍了一套收录中外散文大师之作的集子,这套书,按内容分为自然之声、风景开眼、四季诗情、碾玉成尘、百态风骨、心灵素描六个部分 共六册, 封面淡雅精致,内容经典,无可挑剔。
文章的作者说,因为书店的书不全,一套六册的书,只买了五本,心灵素描因为缺货未能收入手中,成为憾事。自己不由的手痒,从网上一查,居然有成套的卖,欣喜若狂之下,欣然购之。
再早,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来上瘾,虽然不是第一次读,但到还书之日,心有不舍。于是又网购一套余秋余的散文集,文体四本,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
为了增加自己传统文学的修养,自己零零散散又把唐诗宋词元曲的书, 买了个遍,每一项都有厚厚的一大本。
这段时间,是我毕业后,买书最频繁的一段时间。但却不是我读书,最多的一段时间。好多书,刚买来时,喜欢的不得了,捧在手里,狂读一番。一两天过后,就放到书架上,本想有时间再看看,却一放下,再捧起的机会就少之有少了。
原因无他,自己在买书的同时,还从图书馆借书。借的书一个月为期,到时必须归还,否则会罚款,钱没多少,毕竟是一个丢人的事。所以书到手,想尽快看完,以免把一件雅事,变成败兴之举。
另,自己还从网上下载了好多电子书。书目之多,我早已记不清了。长时间积累下来,大概有4个G之多,足以媲美一座小型的图书馆。问题也是和买书一样,一但从网络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就觉的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阅读的紧迫性,大大降低。
网上好多介绍读书技巧的文章,我也看了不少,其中不少文章说一周,甚至一天就能读一本书。文中所说的速读技巧,我大多应用不来,还是习惯一页一页的细细翻看,囫囵吞枣式的读书,易至消化不良,我很少用。
除了上面说的种种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坚持每天更新,业余时间,大部分被构思行文占去,往往写好文章就到了晚上十点左右,躺在床上用手机看会电子书,就沉沉睡去,耽误了读书时间。
在日常之中,自己有时也放松要求,上网、闲聊、看一些垃圾文,这些事也常干,耗费了不少时间。
现在想来,买书、借书、下载书和真正踏下心读书,是两回事。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装饰书架、附庸风雅的。
想读书和读了书,也是两回事。想读书是一种愿望,真正一页页把书翻开,把文字印到心里去,又是一回事。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要用执行力,把它们串起来才行。
不管怎么说,书总是要读,要多读的,毕竟自己喜欢,需要做的,是自己不再放纵,把心从琐事中抽出,多亲近油墨之香,多朗读馨香之文,让自己逐渐优雅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