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兵法浩瀚,无不以《孙子兵法》为首。兵家人物,叱咤风云,无不以孙子为祖师。放眼全球,和孙子兵法媲美的唯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孙子兵法》仅六千字有余,成书于2500年前,他无法预知今日战争战术变幻,也不懂科技时代的机甲战舰。但这一切都不能撼动他在军事理论界的地位。孙子兵法重点不是战术技巧,而是兵家战略。极其精炼,高度严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孙子孙子兵法理论架构
古书兵法初读兵法,犹如盲人摸象,难见全貌,孙子兵法13章,为了我们周密地构建了兵法的理论框架。
孙子兵法结构
一、三大原则
孙子兵法所有的理论,是基于这三条原则之上建立的,颠扑不破。
1、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谋攻篇》中提出的重要准则。这也是孙子兵法最广为人知的一。毛泽东纵观全书,亦是对此句最为钟爱。多次引用提及。知己知彼,看似简朴,实则运用极其艰难。在下文对战争由一维到四维层层解构的时候,将帅要考虑衡量的元素信息急剧增加,远离一刀一枪,一个决策就是千军万马。在这样的情境下,知己难,知敌更难。
2、先胜后战
先胜后战,在第三篇《军形》中提出。所有百胜之将,无不奉守此教条。不胜便不战,战必胜。吴起、白起、戚继光,在历史上,享有百战百胜的荣耀,他们并非神人,只是极其精懂此道。以白起为例,长平之后,他宁可反抗军令,也不愿再攻赵。就是判断战无胜算,不如不战。
而战斗本是热血之事,大有刚勇血性之将,不论敌我,先战再说。恰巧胜利,愈加寡谋;倘若不利,便满脑子以少胜多、背水一战,如此将领,有勇无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3、致人而不致于人
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的军事天赋,当属超一流。在他和军事奇才李靖的兵法答对中,提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李靖亦是深表同意,说道: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致人不至于人,强调的是掌握战争主动权。攻,能调动敌人不能防守;守,能牵掣敌人无处可攻。敌军士气高昂,能避其锐,攻其惰;敌众多,能分之而灭……
战术万千,不一而足。孙子无法穷尽,但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却高屋建瓴讲透了精妙。
二、基本要素:五事七计
五事七计,出于孙子开篇《计篇》,讲的是战前的庙算,考量五事七计,能胜则战,无胜算则不战。这也是百胜之将超越一流名将之处。
庙算定胜负,究竟算什么呢?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到了战争五要素:道、天、地、将、法。道,天道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敌方是否失去人心,我军是否师出有名。天,天时,考虑作战天气和季节,如风向,雨天等;地,地利,考虑作战地形。地形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天时,《九变篇》、《地形篇》、《九地篇》,都是讲述利用地形作战的原则技巧。将,将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可练,可招募,但一流将帅,都是世出,无法被培养。法,法度,严苛的军法,是将领带兵必守之道;军法以严,不尚宽容。带领百十人,能考魅力靠威信,但带领百万之众,治众如治寡,靠的就是军法。
五要素中,没有提到兵,但孙子在七计中提到了。七计,就是庙算要考虑的七个问题。主上是否得道得人心,天时地利是否合宜,将领是否有能力,士卒是否强盛,是否精炼,军法是否实行,赏罚是否有度。
五事七计,是孙子兵法开篇所言的重要论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战争四维
借由五事七计,判断战争有胜算,就可以开战了。
真实的战争必然是四维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解构成四维,并从一维开始讲起。
1、一维:战力决定胜负
一维示图:以强击弱在一维的战斗中,战斗力量可以直接决定胜负。战争论中有经典论断:战争的终极目的是彻底消灭敌人。把敌人打伤,可以医疗;把敌人俘虏,可能逃跑,只有彻底消灭,才是终极目标。
如上图,可以很好解释战斗中兵力的巨大优势。二打一,结果很可能不是我军剩一,而是敌方剿灭,我方负伤。而稍加整顿医疗,我方亦可满血复活。所以,对于一场战斗而言,必须集结尽可能多的兵力。
要素:兵力、军备、地形
在这一维度,将领作战决策,考虑的是:兵力多少,兵器如何,粮饷是否充足,地形对谁有利。
从古自今,战事千万,绝大多数都没有精彩纷呈的故事波折。因为军事力量的强弱,从来都是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孙子在谋攻篇提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十倍兵力才围城,五倍兵力才攻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孙子提及的五事七计,也都是从属于一维层面。兵力、军备、地形,这些要素直观可量,亦是战争最根本。主要观点主要在《形篇》《作战篇》《行军篇》中有论述。
2、二维:战势决定胜负
在这一层,士兵战力,军团战力,由一维上升为二维。
单个士兵,受到将领激励,同心死义,可以爆发巨大战力;如巨鹿楚军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士兵承受着严苛公正的军制,杀敌便受爵,如秦军一般,亦是如狼似虎,战力爆棚。
一个军团,通过布局战阵,虚实结合,兵种配合,亦是深不可测,锐不可当。如戚继光的鸳鸯阵,诸葛亮的八卦阵。
一场战斗,亦不再是简单兵力对抗,兵马有分合,出兵有先后,攻守有虚实。战争变得真真假假,变幻莫测。
一维强调战力,二维强调的是战势。敌我十万人对抗,借助地形形成对敌军包围之势,围三缺一,可借此歼灭敌军。同样,被困守军,可以堵住缺口,剃发誓师,拼死突围,亦可惨重突围。
二维要素:战力(兵力、军备、地形)、士气、虚实、正奇
一场战役中,将领时刻考虑的是:如何分兵、何时出兵、敌军分布如何、攻打哪个目标、目标是虚是实等,作战结果不再是简单兵力计算,因此变得难以捉摸。
孙子兵法中关于此处论述集中在《兵势篇》和《虚实篇》,前者讲奇正,后者讲虚实。何为奇正,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进攻为“正”,侧翼袭击为“奇”;明战为“正”,暗攻为“奇”;整体防御为“正”,局部进攻为“奇”。虚实是指军事力量部署的强弱,防备严密的为实,防备空虚的为虚。借由奇正和虚实,就打开了战争变幻的大门。敌我较量变得难以预料,防不胜防!
如上图所示,大致如长平之战经过。秦军正兵出战佯败,并在两侧准备奇兵,赵括不识虚实,轻谋急进,进入包围,两侧奇兵这时变为为正兵,赵括攻秦军壁垒不破,后路又秦军派精锐截断,和营壁守军一分为二。最终赵括围困粮尽,在突围时被杀。
3、三维:战局为重
二维战事可以理解为一场战役中的虚实较量,而在三维战事中,则是以战局角度来思考整场战事。故以战局为重,战地可弃,战役可败。
战地可弃:邓艾伐蜀以邓艾伐蜀为例,姜维在剑阁重兵把守,邓艾钟会屡攻不破,邓艾遂出奇兵,从阴平穿七百里高山险阻,奇袭成都,得灭蜀首功。这是局部战地,不战不胜,换得战局胜利。相反,注重局部战役胜利,而导致战局示例,亦不乏其例。明末,多尔衮进京后,便试图一统中原,派出了两路大军,阿济格西征大顺,多铎南下灭南明。就在这时,大顺军在怀庆发起了猛烈反攻,取得胜利。多尔衮大惊失色,急令多铎西征,与阿济格合围大顺。大顺以一次战役小胜,换来了战局的被动,得不偿失啊。
战役小胜致大败:清灭大顺三维要素:战机,战地,战将,战役
这个层面的决策,必须由三军最高元帅决策:在什么时机,什么战地,由什么将领,什么军团,开展什么战役。
可能在一场战役中,部将精妙运用奇正虚实,拼死力战却惨遭身亡,但在元帅心中,这已是预料之中的诱敌之计。孙子后人孙膑,在其兵法首篇《擒庞涓》中,运用此道,大为精彩!
孙子关于战局的讲解,在其兵法并未明确提出。只是在《军争篇》提到迂直概念。并非孙子不懂战局,想必是把此概念,包含在了广义虚实之中。
4、四维:战争服务于政治
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服务政治的手段。这是《战争论》的精彩论点。而这一点,孙子在《谋攻篇》也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军事和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六国合纵,借由联盟,可不战震慑强秦;与秦连横,亦可不战免秦干戈。邻之厚君之薄,烛之武可借此退秦师;昭君出塞,创汉匈60年太平世。
孙子写兵书,绝不是好战派,他在《作战篇》讲到用兵,耗费巨大。『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只有知道用兵的害处,才能通晓用兵之利。而能以非战争手段,而实现政治效果,才是斗争的最高境界啊!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武经七书兵法略谈
看过《孙子兵法》,再回头看其余兵书,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如果说孙子兵法真有什么不足,那就是简练了些。凡人就算倒背如流,也难纸上谈兵。而《武经七书》其余六本,却正好可以与孙子兵法相得益彰。
《吴子兵法》吴起是春秋战国和孙子齐名的军事家,可惜他的兵书现存不全。但就是这一本残书,亦是饱受推崇。观其兵法,吴起料敌极深,他对士兵对将领的考量,深入到人性层面,通晓人性中的暴、欲、恶,并为其所用。具体可见《料敌》和《论将》两篇。
《六韬》传说是周初姜子牙所著,所言不仅军事,更有治国之道。其中的权谋之道,尤为后人称道,具体可见《文伐》。
《三略》,原名《黄石公三略》,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张良当年就是得此兵书助刘邦得天下。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强调世道人心。
《司马法》据说是齐国司马穰苴整理成文,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其中所言: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真是振聋发聩啊!
《尉缭子》据说是魏惠王时的隐士所著,其中对军法的论述极其精彩,这也是孙子兵法未详谈之处,读之大快。
《李卫公问对》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九十八条次,据说是北宋仁宗时阮逸的依托之作。如果真是如此,阮逸真是太平年代旷古寂寥的军事奇才,才不得用,寄情于书。此书关于孙子兵法虚实、正奇的论述精彩绝伦,拍案叫绝!
除去上述武经七书,及至明朝,戚继光所著《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横空出世,亦属古兵法一流之作。戚继光在选兵、练将方面多有心得,更重要的是,其兵法极为详尽地讲述了实战方法,如何练拳,如何排兵,如何制战具,后世张献忠、曾国藩,无不奉为至宝。
后记
研究战事已久。多年以前,我亦如常人一样,认为一次精彩奇袭,一次精彩的诈降,是战争的关键。但战史研读日多,愈加迷惑,遂深入研究。
从戚继光兵法,到外国军事理论《战争论》、《战争指导》、《战争的艺术》,再到《武经七书》,最后在回归到《孙子兵法》,数月研读,终有所得。
黄昏一杯茶,拂卷兴叹:岁月安好,乾坤徒大;世无志士,道英雄事。
——2015年12月13日写于深圳书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