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读书文惠书屋
《论语》讲堂留影212

《论语》讲堂留影212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5-17 15:05 被阅读0次

    2024-5-17 二百一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语音整理
    这一章是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这一章与现实生活结合最紧密,孔子提出的这四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存在。对于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本章是要必须仔细研读的。
    同时本章的气场上是比较强大的,直接把孔子所戒除或者是痛恨的恶习总结为四个字。并且都统一用“毋”字来否定它。所以,看起来既简洁,又很有气势,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
    “子绝四”,这个“绝”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戒除”,就是说孔子彻底戒除了这四种毛病。另外一种解释是“痛恨”,就是孔子所痛恨的四种恶习。不管是哪一种解释,都不影响对本章内容整体上的理解,所以我们不展开讨论。
    “意”,通“臆”,就是指一个人主观上的臆断。一个人主观臆断,主因是不愿意坐下来去静心沟通。因为沟通需要把所有的细节摆到桌面上来,有点难为情。这样的话,大家都以为是心知肚明的事,都不明说,都揣测去了解对方,固执地认为事实本身就是这样的。在网络通信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主观上的臆测就更加普遍了。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很多人并不去探明真相,只是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情绪的那一部分,就断定是事实及时这样。
    “必”,就是必须。一个人对于事件未来的结果是高度肯定,不容置疑。如果结果不符合他的期待,就会愤懑不平,就会妄加评论,所以各种谣言不断产生。由于对于未来的东西过于肯定,势必会产生失望。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进而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对别人不满,对社会不满,对整个世界不满。
    一个事件的出现既有它的必然性,也充满了许多偶然的因素。没有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也没有什么事情一定不会发生,所以要有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心理来对待它。
    实际上我们只要做到了“毋意”“毋必”,基本上就不会固执己见,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孔子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就是因为他坚持实事求是,接受未来结局的不确定性。
    “固”就是固执。就是说,一个人个人意愿特别强烈,无论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办。这种固执的人,往往就是出于一种偏执,总是觉得世界上的所有东西,所有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安排。
    “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自己出发。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无穷大为半径来画圆,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别人都要围绕他转。
    孔子在这里所提到的“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这里边是有交叉有重复的地方,最后的落脚点都是“毋我”,不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一个人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生,去发展,按照自己设定的时间节点一个一个的进行,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我觉得这个人很难真正的成长起来,因为他走的每一步太确定了。而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多彩,就是因为很多不确定性的存在,不确定性才是世界的常态。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接受各种偶然性的存在,不愿意信任他人,只是把他人当做实现自己想法的工具,那这个人一定是“意”“必”“固”“我”,这是孔子所最痛恨的。

    李零讲解

    这段话,见于郭店楚简《语丛三》简64a、65a,作“毋意,毋固,毋我,毋必”,顺序不同。

    “意”是推测,凭空猜想,毫无根据。

    “必”是武断,结论太绝对,斩钉截铁,不留余地,或非什么不可,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固”是固执,死心眼,钻牛角尖。

    “我”是主观,一切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考虑客观情况。

    这是孔子的四戒。他的想法很好,但实际做起来很难。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想象,也离不开判断。有想象就会有“意”“我”,有判断就会有“固”“必”,尤其是小学问。有人以为,绕开整体,死抠细节,就可避免犯错误,古人叫“碎义逃难”(《汉书·艺文志》)。比如古文字,有人以为是铁板钉钉的学问,最见不得这四条,但实际上,这类毛病,它最多,比其他领域更多。

    钱穆解译

    〔解〕

    绝四:绝,无之尽。毋,即无字,古通用。下文四毋字非禁止辞。孔子绝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绝。

    毋意:意,读如亿,亿测义。事未至,而妄为亿测。或解是私意,今不从。

    毋必:此必字有两解。一、固必义。如“言必信,行必果”。

    事之已往,必望其常此而不改。一、期必义。事之未来,必望其如此而无误。两说均通。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即毋必。

    少毋固:固,执滞不化义。出处语默,惟义所在,无可无不可,即毋固。或说固当读为故,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不泥其故。两义互通,今仍作固执解。

    毋我:我,如我私我慢之我。或说:孔子常曰“何有于我哉”,“则我岂敢”,此即无我。又说:孔子述而不作,处群而不自异,惟道是从,皆无我。两说亦可互通。圣人自谦者我,自负者道,故心知有道,不存有我。

    本章乃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而能直探其心以为说。非其知足以知圣人,而又经长期之详审而默识者,不易知。

    〔译〕

    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2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oi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