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悟法师讲法华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叙品的意义(21)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叙品的意义(21)

作者: 97b3ffd05784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15:52 被阅读81次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叙品的意义(21)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癸三结会古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结会古今者,近则释疑,密开寿量也。问,弥勒昔见诸佛,曾闻法华,何故疑问?答,时众机宜,应须扣发耳。己三广举曾见以答竟。

    己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文殊讲到这里,目标是要答复弥勒的请问,到这里很清楚、很显明的把它判定答复出来。答复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将来的表现是什么?

    今昔六瑞既同,惟忖决定不谬。当说大乘,决定前说法瑞也。名妙法莲华,决定前雨华瑞也。

    教菩萨法,决定前众喜瑞也。佛所护念,决定前地动瑞也。答问序中,初长文竟

    这段经文,从“弥勒当知” 到“汝身是也”是讲古今之人相即;从“今见此瑞”到“佛所护念”,是讲古今之法相即。这个“即”,是与“离”相对的“即”。

    前面解释“说法时”到“成就”那一段经文当中,佛陀为菩萨们说大乘经名《无量义》,这个《无量义经》也别名《妙法莲华经》。

    这段经文说“大乘经”名为“妙法莲华”,而这个《妙法莲华经》也别名《无量义经》。

    从本经<方便品>中所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精神来看,可以知道,佛陀现在将要演说的经典就是《妙法莲华经》。

    我们必须明白,佛陀这里要说的法就是“一乘妙法”,而不是说由一法所起的“无量义”,这是我们在阅读这段经文时首先要弄清楚明白的。

    此正是分明判答弥勒菩萨所问:「佛坐道埸,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的问题。

    12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

    戊二偈颂二。己初颂广举曾见以答中二,庚初颂一佛同,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此颂上时节名号及说法等。

    若认真分科的话,偈颂下面应分成标颂、正说两科,但《法华经》中偈颂很多,《法华文句》、《法华会义》的科判中也没这样分,都包含在偈颂的第一科内。现不再另外再分,顺着原科判加以解释。这几句文字上还是长文,但因他引发偈颂的标识,所以包含在偈颂里面,要分就可应当为标识,后边为正说。不分也可包含第一段内。

    庚二颂最后佛同为三。辛初颂曾见事与今已同,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此略颂曾见二万中,最后佛与今释尊同。

    辛二颂曾见事与今现同又二。壬初颂现瑞同又二,癸初颂此土六瑞同,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稀有事,

    颂中长(多)出天鼓自鸣。但其中「天鼓自然鸣」,是无情说法,表示佛今会说法,是无问自说。天鼓在忉利天,不用人敲,时间到需要响时,自然会出声音响,在天人享乐入迷时,天鼓就会响,提醒天人世间无常,三界是苦,一切是空,说苦空无常的道理,警觉天人。单说这一句,也可为补颂。表方便品初无问自说也。现诸希有事,即总颂诸瑞也。

    此颂曾见事与今现同。古日月灯明佛说法、入定,雨华、动地、众喜,放光等所现本土六瑞,与今日释尊于娑婆国土,所现的六瑞无异。

    庚二颂他土六瑞同。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此颂见彼土六趣瑞。而兼显诸土净秽不同。生死业报处有三种意义,应念作生死处、造业处、受报处。“处”,地点。一万八千佛国土中一切生死众生受轮回生死的地方、造业的地方、受报处。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此颂意显六趣中有佛界机也。八部供佛,是不思议行,前长文没有,今颂中补述。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此颂见彼佛及闻说法瑞也。自然成佛道,是报身。“自然”是指真修,能破无明、证法身,以教相说,别初地、圆初住以上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之后,以后就自然而然往上进,任运断惑证真,叫真修。已经体证真如自性,然后继续修行,好似顺水行舟,不必用功力,不必假借助缘而已。不必假借助缘的缘修是真修,依真而修,这就叫自然。

    七地以前之方便道,须加功修习,八地以上,发真无漏,即可无功用道,任运流入果海,自然与理合,琉璃,是法身本净,金像,是应物现形。深法义,即顿教大乘。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此颂见彼土四众得道瑞也。举声闻以该(包括)藏教三乘,举比丘以该四众。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此颂彼土菩萨行行瑞也。(六度等行)悉与东方及此土同。初颂现瑞同竟.

    壬二颂疑念同。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四部众,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二颂曾见事与今现同竟

    辛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五。壬初颂因人说法,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

    世间眼:就是觉悟的人可以作为世间人的眼目,指导迷路的人们找到和走上正道,佛法是正法眼藏,三宝出现在世间,能够开发世间有情的眼目,而觉悟真理。

    法藏:这里指日月灯明佛的教法,因为教法含藏精深而广博的真理与方法,所以名为法藏。

    壬二颂时节。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当知妙光悉皆受持,正与今时舍利弗受佛付嘱“无智人中莫说此经)同也。听众听闻而受持,这个受持,解释接受和保持,这有境界受和自性受两种。大众听了这个法华会上一乘妙法的道理而领会为境,这就是境界受;接着,由于正听闻而如理思维,由如理思维而产生正确的信念,由正确的信念而产生正确的理解,这就是悟解,有正确的悟解,从而如实的修行,这是证悟自心,是属于自性受。因为有了这两种觉受,所以才能平等的接受和保持,而三摩地就是统一心平等的保持。

    壬三颂唱灭。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文中有唱灭,有嘱累。嘱累如(佛)遗教也。

    所谓实相,就是诸法的真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真实的存在,与真如、法性、涅槃、真谛、真性、真空、实性、实际、无相等概念的意义相同。

    佛教认为世俗的一切经验认识,和认识对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假相,只有从世俗的经验立场中超越出来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的真实相。

    因此,实相就是无相,观空才能显体,而本体无相才会产生一切相,要是一切相因有相状可取,那就不是真实相了。

    壬四颂授记。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

    文中有悲泣,有慰喻。因悲泣,故慰喻。因慰喻,故授补处佛记。例如今佛,将未度众生付弥勒也。

    这上面既然为了警示众生放逸的惰性而要进入涅槃,这里就为了安慰和鼓励听众的悲恼而开示和授记。

    两个半偈颂是重颂日月灯明如来给德藏菩萨授记的情况,说他将在未来成佛。

    现在《法华经》中没有释迦牟尼佛为弥勒菩萨授记的文字,有其他经中才有。现在《法华经》虽没有,但未必是完全翻译,可能有部分没翻译过来,现已失传,梵文《法华经》中是否有授弥勒记,不得而知。日月灯明佛既然在法华会上为一生补处菩萨授记,释迦牟尼佛也有可能在法华会上为弥勒授记,只是现在无法查证。

    壬五颂灭后通经又三。癸初颂示灭供养精进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有补颂,有意颂,长文比较简单,现约意义加以补上。

    长文但云涅槃,颂中兼明起塔及四众精进求道。薪尽火灭者,小乘经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慧依报身。身灭智亡,则一灭永灭。大乘以机为薪,逗应为火。众生机尽,应形则灭。如《遗教经》中说:应当得度的,已经得度了,将来可得度而现在还未得度,已经替他留下得度因缘。应遍法界,不知其尽也。

    这两个偈颂重颂如来示现涅槃和入灭之后的情况。大家注意到没有,日月灯明佛说完了《法华经》之后,那天夜里就入灭了,而为什么释迦佛陀说完《法华经》之后,不但没有即刻入灭,还继续讲《涅槃经》呢?

    因为迦叶佛的时侯,虽然也有《涅槃经》,由于那时候众生的根机都很犀利,因此根本就不需要讲说《涅槃经》,这个日月灯明也是一样。然而,释迦佛陀是出在五浊恶世,根机比较犀利的人听闻了《法华经》之后就都已经开悟了,所以《涅槃经》就是指《法华经》来说的。

    八千声闻弟子获得授记而成就极大的果实,就如秋收冬藏,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由此可知,《法华经》所阐明的道理已经很圆满了,根机犀利的也早就已经开悟了,但是根机比较愚钝的人还没有悟解佛陀之知见,所以还要进一步讲《涅槃经》。

    癸二颂灭后通经利益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

    这个偈颂是重颂八位王子修习菩提道而能够进入菩萨因行。

    在场大众听到今晚老师佛陀就要入涅槃了,全都心生恋慕,依依不舍,于是伤感之心油然而生,在这里,佛陀为了安慰大家的悲哀之情,所以就给弟子们授记。前面的佛陀虽然去世了,但还有后来的佛陀继续来教化众生呢!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最后天中天,号曰燃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八位王子都是随妙光法师学的,接受妙光开导教化而成就的菩萨,菩提心很坚固,努力进修六度万行,供养无数佛,修福德,福德修满为将来成佛的第一个因缘。以般若智慧广修无上菩提道,慧足,随顺无上菩提努力进修,六度具足,前五度修福,般若度修慧,福德智慧都满足,相继得成佛,彼此互相转次授记,最后一位成佛为然灯佛。

    其中最后一位天中天、圣中圣的名字叫燃灯佛,他是诸仙的导师,到处讲经说法教化,度脱了无量众生。这个偈颂是重颂最后那位王子燃灯出家成佛的情况。

    天中天是佛,天有四种解释:

    1.世间天。中国古代皇帝称为天子,世间法上为最尊贵的,称为天子。

    2.生天。有福德,上品十善再加禅定的福德,生到天上去,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二十八天。由修天上的福德成就而生到天上去的。

    3.净天。出世间圣人所称呼的,指四果圣者及辟支佛,由烦恼净尽之后,所证到的果报殊胜。

    4.义天。第一义天,以至高无上的诸法实相之理,把它比作天,第一义是十住菩萨所亲证的,圆初住、别初地以上分破无明、分证法身,所证到第一义的理。分证第一义谛之理,分证圆中之理,叫义天。

    佛是究竟第一义天。佛最超胜,超过世间天、生天、净天,分证的第一义天是天中之天。因此天中天即佛。八王子成佛后,为诸仙之导师,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领导众生出三界,成佛道。

    “诸仙”,仙是中国人对修仙成就长生不老的称呼。诸仙不是指世间修行的人,古德对仙约佛法的意义来说明四种仙:

    1.地仙:在深山里面,以修仙方法保持长生不老,成为世间地面上修行成就的仙人,如八仙吕洞宾之类。

    2.天仙:天人也称仙,在天上清闲享受,或修仙而升天的也叫天仙。世间能飞行变化之仙,称天仙。

    3.圣仙:出世间的圣人称仙。即前面的净天、四果、辟支佛。

    4.真仙:体证真如之仙,菩萨道中三贤十圣,圆初住、别初地以上,已断惑证真,分破无明,分证法身,才叫真仙。

    佛出世教化这四种仙,度这四种仙。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教化老婆罗门,度地仙;二十八天的天人也接受佛的教化,度天仙;阿罗汉、辟支佛都是佛度成就的,度圣仙;三贤十圣分证法身,分破无明,也是由佛教化而成就的,度真仙。这四仙都是由佛度的,若不度,就不能有所成就。因此为诸仙之导师。

    以下这五个偈颂是重颂回忆弥勒菩萨因行的情况。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癸三颂;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这个偈颂总结融会了古代与现场人物事件。

    初颂;广举曾见以答,竟。

    己二颂分明判答三。庚初颂说法华经,

    作决定性答复,以现在的情况比对日月灯明佛时情况,知道释迦牟尼佛出定后,必定要说《法华经》。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这个偈颂是重颂如来讲说一乘妙法的情况。

    在前面弥勒问的文字之中,到最后的偈颂,有解释四伏难,说明文殊的内心可能伏住有四种反难的意思。弥勒从观察中看到有这四种反难,弥勒当时就一一加以解释说明,叫释四伏难。现在文殊必定要把前面所问的话一一按规定加以答复,为分明判答。分明判答中,文殊断四伏疑,认为有四伏难的疑问,现在加以解释,使弥勒不要再问。

    第一;文殊详细的应述诸佛过去说法的因缘,人与时虽不同,日月灯明佛是在古代,古佛虽知道要说《法华经》,后说《法华经》后入灭,现在释迦牟尼佛有其因缘,难道一定要跟古佛相同吗?古佛说《法华经》,现在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一定要说《法华经》呢?文殊把这例子答复出来,答复前面的问话:“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现在文殊就直捷了当地答复:我从前在日月灯明佛时所见的瑞相,与现在此间所有的情况是一样的,既然瑞相完全相同,每一尊佛出现世间说法的例子、次第也是如此,所以可断定释迦牟尼佛出定后,必定说《法华经》。

    庚二.颂教菩萨法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前面四伏难中有说“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弥勒由此情况又生起疑问:自有名同而义同,亦有名同而义异。为什么必定要有同样的名称,古代说《法华经》,现在说《法华经》,这里面的道理是否同啊?由此文殊答复“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前面是断其疑名,这是断其疑体,断其怀疑经里所说的理体同不同的疑问。

    现在所说六瑞之相,与日月灯明佛时所见的瑞相完全相同,这是诸佛度众生的权巧方便,也是要说《法华经》的前兆,事先准备,现在释迦牟尼佛所放光明,现的此、他土六瑞,后来所要表现出来的意义,必定是助发实相的意义。既然说《法华经》,《法华经》就是说诸法实相。

    前面四伏难中有偈曰:“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弥勒又生起疑问:实相无相,既然实相无相,谁怎么样体会这实相?既然体也相同,说的意义相同,显示诸法实相,这诸法实相之理谁才能证的?佛坐道场所得的妙法是说第一个妙法,还是要为众生授记,将来出定后表现如何?

    文殊答复:“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你们提的问题,佛出定后,必定会解释,你们在会大众应当知道,并恭敬合掌耐心等待。

    不久佛要出定,出定后雨法雨,必定要说法,以法雨来滋润众生心田,这是断其疑宗,宗是修宗。

    诸法实相是性体,性体人人本有,要如何修行求证?文殊在此不能事先作答,只能含蓄地答复,叫大家一心等待,洗耳恭听,以如渴希望甘露、如饥希望得食的心情,等待佛说法。佛出定说法,大家就能得到大利益。

    这个偈颂是重颂佛陀善巧方便度化一切众生,并请求佛陀祈请诸佛出现世间所发的情况。

    庚三.颂佛所护念。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这个偈颂是本经序品最后的一个偈颂,赞颂佛陀嘱托三乘学人要继续修行和护持佛法的情况。

    前文弥勒释四伏难,令文殊必答。此分明判答中,文殊断四伏疑,令弥勒莫更问也。

    初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各不相同),古佛虽名(说)法华,今佛何必如此(也说法华)。

    文殊即以第一偈断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断其疑名也。

    弥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义同,但亦有名同义异。(名相同,义却不同)

    文殊即以第二偈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断其疑体也。

    弥勒又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能会其修法)

    文殊即以第三偈断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断其疑宗(宗即修法)也。

    弥勒因此又疑佛雨法雨,止洽(只普益)菩萨,亦润(也沾益)二乘否?

    文殊即以第四偈断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馀。此断其疑用也。

    四伏难中有偈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弥勒生起疑问,佛雨法雨,可能只利益菩萨吧?大法只是利益大乘根性众生,难道二乘人也能得到滋润。

    华严大法二乘人是不见不闻,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因此文殊作此答复,三乘根性的人都得大利益,不止只利益菩萨。

    三乘人若有疑问后悔者,等佛出定后,就会说法,为除心中疑团。这是断大众怀疑法华经的妙用。

    弥勒联翩(接连)构疑,文殊频烦为断。既事穷理尽,即得之于怀。(无疑可得)(二菩萨)可谓善于问答,具二庄严矣。(谓智慧誓愿二种庄严)迹门开权显实中,初序段竟。

    叙品至此已说完,分明判答的文字非常之好,弥勒与文殊彼此问答,内含很多道理。弥勒想得很周到,一步一步追问,文殊一番一番解答,使事穷理尽,事相上一切都说得彻底,理性上彻底显现、完全说明,竟然是如此,可谓善问而善答,具福德智慧二庄严矣。

    弥勒表示福德庄严,福相;文殊慧剑断群疑,智慧庄严。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叙品的意义(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ia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