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十种观想;端坐修观门时,可以生出十种观想。
本在干慧地时,已经修到九想观,至烦恼降伏后,则更进修无常、苦、无我三种观想,以破凡夫外道的六十二见,从而步入见道位,而证初果。然后再修食不净,不可乐,死想及不净之四种观想,以断贪嗔痴之迷惑,入修道位,而证三果。进而再修断、离、尽三种观想,则破色界及无色界之见思烦恼,入无学道,而证四果。以是修九想观后,更要修十种观想。
一、无常想;行者观一切有为之法,迁流变化,生灭不停,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处,故名无常。
无常法有二种。一、世间无常。二、众生无常。
世间无常。世间是人的依报,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国土房舍,台椅衣柜等,无一不有坏相,如风中灯、险岸中树、漏器盛水,终归磨灭。
众生无常。众生是人的正报,乃五阴四大和合而成,古往今来一切众生,不论男女、穷富、国王、天神,乃至罗汉、菩萨、佛陀,神通广大,智能无量,而今何在?
古德云:“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人生如吹尘、如流水、如风中灯、如幻如化,不可取、不可着,一切法不可得。如吾人一念中有六十刹那,一刹那中,又有九百个生灭,既有生灭,必有异住,如是则于一念中具有五万四千个生住异灭。
但于生时,不得有住异灭;住时又无生异灭;异时则无生住灭;灭时更无生住异。由于四相,各有差别之故。若生中果无住异灭,则住异灭从无因而生。
如生中有住异灭,则生即是住异灭,住异灭即是生,四相应该无有差别,以是之故,说生中有住异灭既不可,说生中无住异灭也不可,住异灭中有生无生亦复如是。
若人了知一切有为之法,有生住异灭既不可得,无生住异灭也不可得,则四相皆空,四相既空,诸法无常也不可得,如是观想,则可断除三界见思烦恼,获证圣果。
二、苦想
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新陈代谢,不能作主,即是苦想。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
小乘圣人,已断十种根本烦恼,所以心中无有忧愁嫉妒嗔恚等苦,唯有宿业因缘四大所造之身,仍有老病饥渴寒热等之身苦。
如佛弟子舍利弗患风热病,毕陵婆磋患眼病,只是所受之身苦也微薄。诸阿罗汉虽受最后身之微苦,但不受无常苦,因已知道真我不受生死,故诸阿罗汉得道时,即说偈言:“我等不贪生,亦复不乐死,一心及智能,待时至而去。”
因此,佛盘时,阿难等未证小乘圣者,均皆涕泣忧愁,唯诸阿罗汉,心若无其事。
若是真修道人,纵然未证圣果,由于定功持心,身心之苦,也能减轻。若是凡夫俗子,未曾修道,身心受苦俱重,因内受贪嗔痴等之心苦,外受饥渴寒热鞭仗等之身苦,如遭双箭同时射中。
佛说:“身为众苦之本。”有身则常受苦,无身则得安乐,众生迷而不知。如坐车久而疲乏,则求经行处;旅程走多了,则欲求住立处;住立久而疲倦,又欲求坐息处;坐久困倦,更求安卧处;卧久烦极,改求去来处。
由此可见,行住坐卧无一不是苦。如说一切皆是苦,佛为甚么说有三受?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由于行者欲修苦想观,故说一切皆是苦。
佛在四念处中,岂不也有说“观受是苦”?其实于苦乐忧喜舍之五受中,无一不是苦。
但凡夫之人,迷惑无知,为欲所逼,以苦为乐。如人患疥疮,时觉皮肤痒,近火则觉舒畅,此畅快并非真乐,若是真乐,未生疥之人,近火为何不乐?生疥之人喻凡夫,因有三毒烦恼之病患,喜欢追求五欲之乐。
未生疥人喻圣人,贪嗔痴之病患业已断除,观五欲如毒蛇,是故佛说灭五种受,方能得到真快乐。
由此便知,世间一切诸受,无非是苦,若知是苦,于一切法上,便不起贪着,心生厌离,是名修苦想观。
三、无我想
四大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从众缘生,无有主宰,故名无我。
若要一定执身为我,则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所成,如身上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属于地。涕唾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于水。温暖燥热,皆属于火。呼吸动作,皆属于风。将此四大,各各分离,身相尚不可得,而我在于何处?
如说一大是我,则余三大何以不是?若四大均是我,则应有四个我,而宁有此理?众生迷惑无知,定执身相为我,或以名字为我,但在父母未生以前,或死以后,既无身体,又无名字,其时以何为我?
清顺治皇帝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可知身与诸法,皆是幻有,本无真实,智者不应执身为我。
其身非我,言之有理,但不应其实,不仅身体非我,即心也非是我,因此心不过是前尘分别影事。
由于内六根与外六尘相对之时,识生其中,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分别好丑,而生憎爱,现前尘境如形,第六识心如影,识心随尘起灭,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其苦乐等事与心相应,缘随心行,心有便有,心无便无。
是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人能知一切法中无我,则不应于境生其心,既无我心,也无我所心,我与我所两者均离,则不被内外境所缚,无缚便是解脱,是故行者,应当修无我想。
言其心非我,以心能知苦乐憎爱等事,若心非我,则与木石无异,何能分别苦乐等事?
四、食不净想
行者观食是从种种不净因缘而产生的。
例如肉类,乃从精血水道而生,此处则为脓虫所住。再如酥酪乳汁,也由血变所成,乃与烂脓无异。又炊饭之人有身汗、口唾、鼻涕、眼泪种种不净。
将食置于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涎和在一起,然后饮食才有味,实在其状与吐何异。入肚腹内,变为地水火风内四大,渣滓下沉,清者在上。
又喻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以风大吹其腻汁,散入百脉,先与血和合,由凝结变为肉,从新肉生脂肪,然后成骨髓。
又从中生身根,再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情根生五识,由五识生意识,种种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起我执,及我所心生等诸烦恼,造诸恶业,受诸痛苦,由观食之本来因缘种种不净,便知内四大与外四大原本无异。
其次思维此食,经过垦植耘锄,舂磨淘汰,炊煮乃成,计算一餐,实际系工作者流汗而来。
得食少流汗多,将食入口变为不净,数时之间成为屎尿,未食之前本是美味,经食之后变为不净,眼不欲见,鼻不敢近,行者思维,如此弊食,一无所值,为甚要贪?
而且因食此不净食,造诸恶业,将堕地狱,啖热铁丸,从地狱出,要作畜生,若转猪狗,岂非食诸粪便?如是观食,必能生厌,因食厌故,则对五欲皆能生厌,断此五欲,便不受欲界之苦。
行者修食不净想,亦复如是。若不修食不净想,后受苦报,悔将莫及。故应修食厌离想,是名食不净想。
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世间即有为法之别名。
一切有为之法,虽有千差万别,分类不出三种。
一、五阴世间。五阴即是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因此五法能盖覆真性,故名为阴。
二、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众生。即于五阴法上,假立众生之名,五阴和合,聚共而生,犹如五指无拳,因握假立拳名,众生世间,亦复如是。
三、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即为众生所处之环境,既有能依之身体,即有所依之国土,故名国土世间。
行者应观一切世间,无有一事可乐,如众生有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五阴炽盛等之八种痛苦,何处有乐?
经云:“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对于此理,如未深究,非仅不能领悟,恐生诽谤,故以略释说明。
如有二人,异处远隔,从未相识,终不得生起怨恨之心,就是相识不久,仇恨也难生起,此皆由亲属相处日久,互相责望,或父母责望于子女,或子女责望于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莫不皆然,因而结下仇怨,今生未报,再等来世。
古德云:“夫妻为缘,有善缘,有恶缘,怨缘相报。儿女是债,或还债,或要债,无债不来。”因此种种皆是痛苦,故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人生未生之前,本来没有这个躯壳,由于前生种了下品五戒十善之福,故感今世投生人中。初投胎时,揽取父精母血而成此身,住在母胎中,随母呼吸,吸收营养,胎儿始可滋长。至出生后,三五岁时,便能自取外四大之物质,保育内四大之生命,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这是人生必经之过程。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即迁流之义,意思是说,不论外四大之器界,以及内四大之根身,无一不是属于无常变化。
人生存时所称的为内四大,死后即变为外四大。其实内四大与外四大并无两样,是故诸法有成住坏空,身体有生老病死。
如人有生八十岁死,有生四十岁亡,有生二十岁殁,有生十岁丧,也有一生下来便夭折,此皆是无常变化之定理,任何天神与地祇也不能转移其原则。
古德说:「不哭人死,应哭其生。」是以智者不应为生来欢喜死去悲,应念生死无常迅速,人的生命不过是在呼吸间,出息不保入息,入息不保出息,一息不来便同死人,若人常存死想观,则可顿舍贪欲瞋恚,以及人我是非之念,当下便觉海阔天空,轻松自在。
七、身不净想;
此身九孔常流不净,如破皮囊,满盛不净。
经说有五种不净。一、初投胎时,揽取父精母血而成己身,是为种子不净。二、十月住于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不堪,是为住处不净。三、至怀胎十月满,由阴道生出,是为生处不净。四、眼出眵泪,耳出结咛,鼻出浓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净常流,是为外相不净。五、死后捐弃冢间,任其烂坏,或从事火化,唯剩白骨,纵令用四大海水倾洗,终不能令其香洁,是名究竟不净。
行者若能常观不净,便与智慧相应,功夫日深,可以远尘离垢,出三界,了生死。
八、断想;
因小乘人智慧肤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是冤家,故欲赶快跳出三界,了脱生死,先断见惑之八十八使,次断思惑之八十一品,然后便可断惑,证得阿罗汉果。
九、离想;吾人所以有生死痛苦者,皆由十种根本烦恼在作祟。
十根本烦恼,又名十大惑,分有利钝两种:五利使、五钝使。
五利使。一、身见。不知吾身为五蕴假和而成,妄想计度实有我身,又不了我身外之物无主,妄计实为我所有物,合此我见与我所见,则为身见。二、边见。既有我身起我见故,便计度死后断绝,或计度死后常住,此二义起于身见后边,故名边见。三、邪见。即拨无因果,谓作善无善报,作恶无恶报。四、见取见。以自己最卑劣的知见,取其它种种最卑劣的事,及以此为最殊胜者。五、戒禁取见。以不合理的种种戒禁,认为是生天之正因,如持牛鸡戒等,此即非因计因,非果计果。
以上五种见惑,其性锋利,故称此为五利使。
五钝使。一、贪欲。二、瞋恚。三、愚痴。四、高慢。五、疑惑。由于其性分钝,故称此为五钝使。
此十种根本烦恼,能令吾人不得自在,故须存离想。
十、尽想;
小乘人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断见思二惑而证圣果。见惑是迷失真理之路。先迷苦谛之理而起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心、瞋恚、愚痴、高慢、疑惑之十惑。次迷集谛之理而起七惑,于前十惑中,除身、边、戒之三见。继迷灭谛之理而起七惑,如集谛者。再迷道谛之理而起八惑,于前七惑中,加一戒禁取见。以上总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惑,于四谛下各除一瞋,因上二界不起瞋恚,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使。
小乘思惑是迷事物而起,于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于色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于三界共有十惑。十惑分九品尽,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于每一地尽九品惑。
地有九地:一、欲界五趣杂居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非想处地。
以上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将其一切断尽,方能跳出三界,故今欲存尽想。
还有八背舍,也叫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处,这也叫观禅,只是不坏法而修观,不坏观的观禅。
八背舍;
行者静坐修观,则能生出八种背舍。何谓背舍呢?背是违背,舍即弃舍,意思是说背弃三界之五欲,舍却诸有之着心,所以称为背舍。修此观能开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烦恼尽,即证阿罗汉果,至此,八背舍即转名为八解脱。
八背舍为: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此即内外俱观。行者以不净心先观自己色身不净,如观身体腐烂,血肉涂地,臭秽难闻,无有一处可以爱乐。由于欲界贪欲烦恼不易断,故更要观他人色身不净,令心生起厌恶,俾能弃舍爱乐。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此时已灭内身色相,由于行者谛观内身骨人,虚假不实,内外空疏,渐见骨人,腐烂碎坏,犹如尘粉,散灭归空;故名内无色相。但外四大未见坏灭,故仍以不净心观外色相,令生厌恶,舍弃外贪。
三、净背舍;
净即缘于净相。此时烕身受乐,故云身作证。行者于二背舍后,已除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谛观八色光耀,入深三昧,练此地水火风及青黄赤白之八色,极令明净,住心缘中,即能泯然入定,与乐俱生。
八色光明,清净皎洁,如妙宝光,烕满诸方,照心明净,乐渐增长,烕满身中,举体怡悦,既亲证此法,故云身作证。又能背舍根本贪欲,心也不着其境,故名净背舍,又名无漏三禅。
四、虚空背舍;
行者于欲界定后,已除自身皮肉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已灭内身白骨之色;二背舍后,又扫除外身一切不净之色,此时唯余八种净色。
至第四禅,此色皆以心住,譬如幻色,依幻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色虚空之处,故名虚空背舍。
五、识处背舍;
行者若舍虚空之处,一心缘识,当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起,悉皆苦、空、无常、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行者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当入定时,也观此定,依五阴起,若五阴空,定不可得,均皆苦、空、无常、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行者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当入定时,也观此定,依五阴起,五阴若空,定从何有,由此观之,悉皆苦、空、无常、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是领纳,想即是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由于行者讨厌此心,常时散乱,此时虽无粗重烦恼,但未灭除诸心数法,故欲入定休息,尽灭一切心数法,而非心数法也灭,今欲背舍受想诸心,故名灭受想背舍。
八胜处;
端身正坐,修八背舍之后,观心已经成熟,这时可以运转自如,不论净与不净,均能随意破除,从而转修八胜处了。
此八法所以均名胜处,含有二种意义:
一者不论净与不净,或五欲之染法,得此观时则可随意能破。
二者能善调观心。譬如乘马击贼,非但可破前阵,也能善制其马,故名胜处。
八胜处者: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
行者或观己身,或观所爱之人,胖胀烂坏,脓血流溢,不可爱乐。
观欲界中色有二种,一者能生淫欲,二者能生瞋恚。能生淫欲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是不净色故名丑。
至此观心纯熟,于好色心不贪爱,于丑色心不瞋恚,但观色相由四大因缘和合而生,如水泡不坚固,智慧能深达假实之相,住是不净门中,可以破除贪爱与瞋恚,而由于观想仍未能成熟,若观多色,恐难摄持,譬如鹿游未能调服,则不敢远放,所以要观色少。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
行者观心既熟,见不净白骨人未灭,尔时于定中广观外色,外色虽多,也不妨碍。首从一死尸观起,乃至十百千万一国土,乃至十百千万一世界,皆见悉是死尸,若见一切胖胀,乃至脓血烂坏亦复如是。
《摩诃衍》中广说:「若但观一切人,见不净白骨是名少,若作大不净观是名多。」
大不净观者,观象马牛羊等六畜飞禽走兽之类,悉见为死尸胖胀,观饮食皆如虫如粪,衣服绢布犹如烂皮烂肉,钱财宝物如毒蛇,谷米如臭死虫,宅舍、田园、国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薮,皆悉烂坏臭处不净,乃至见白骨狼籍,一切世间不净,甚可厌患,行者于三昧中,随观即见回转自在,能破一切世间好丑爱憎贪忧烦恼,故可外观色多。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
行者进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灭内色之理与前二背舍初开无异。今行者要破欲界烦恼,于二禅中,重修此二胜处,乃对治除灭下地结,使令无遗余,又以观心未能成熟,要观多色,恐难摄持,是故仍观色少,以自修持。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
行者既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名内无色相,但也要再转变观道,令纯熟增明,牢固不失功力转胜。由于观内身色相既无,故外观色相虽多,也不妨碍,仍由一死尸观起,乃至扩至全世界,胖胀烂坏亦如此观,故名外观色多。
五、青胜处;
功夫用到纯熟,观见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至此八色光明虽然殊胜,谛观此色,知从幻心而生,如幻师观,所化幻色,本无所有,故不生爱染,名为青胜处。
六、黄胜处;
见黄色如檐卜华,加功用行小已,忽见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虽胜,知是如幻有,故不生爱着,名为黄胜处。
七、赤胜处;
见赤色如春朝霞,行者精进不住,忽见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虽胜,知如水中月,故不起法执,名为赤胜处。
八、白胜处;
见白色如珂雪,行者勇猛修观,忽见白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虽胜,知是镜中像,故不起贪爱,名为白胜处。
行者入第四禅时,念慧已经清净,将以上四种色,可以转更光显,如妙宝光,胜于前色。
又用不动智慧炼此青黄赤白四色,少能成多,多能成少,转变自在,而且欲见即见,欲灭即灭,故名胜处。
又者,以前见此胜色,烦恼未断,法爱心生,今断法爱,则知此色,乃从心起,故不生取着,是以将八背舍,转名为八胜处。
十一切处;修八胜处之后,还要修十一切处观。
十一切处即是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以此十色,包括一切万事万物,作为一个对象,而起观照。
前八胜处,但观少色,胜八背舍,如阎浮提王,唯一胜天下。十一切处,则能烕满缘故,又胜于八胜处,如转轮圣王,烕胜四天下。若此三种观行具足,禅定功夫必能成就。
第一青遍一切处;
前背舍胜处中,虽有八色光明,但是所照非广,未能普遍,是以不得受一切之名。今则不然,行者於禅定中,还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之青,以成“就自在胜色。
首用念清净心,取少青光焰相,犹如草叶之大,一心系缘其中,当与少青相应之后,次以观心运此少青遍照十方,功夫纯熟,则见光明随心普照,此时见诸世界皆是青色,遍满停住不动,犹如青色世界,故名青遍一切处。
第二黄遍一切处。
行者於禅定中,仍取前背舍与胜处中黄色,作为所观之境,首从少许黄色中起观,与此黄色相应之后,进而运此黄色扩至一切处,久之即见光明,随心普照,故名黄遍一切处。
第三赤遍一切处。
行者於禅定中,仍取背舍遍处中赤色,由少赤色观起,渐令遍照十方,故名赤遍一切处。
第四白遍一切处。
行人摄心用念,再取背舍胜处所见白色,也从少许白色观起,渐运白色遍照十方,故名白遍一切处。
第五地遍一切处。
行人心无分散,仍旧取背舍胜处中所见地色,重新起观,渐令地色遍照十方,故名地遍一切处。
第六水遍一切处。
行人一心专注,重取背舍处中所见水色,又复起观,渐令水色遍一切处,故名水遍一切处。
第七火遍一切处。
行者心不驰散,又取背舍胜处中所见火色,重新起观,渐令火色,无不周遍,故名火遍一切处。
第八风遍一切处。
行者心空一切,取背舍胜处中所见风色,再起观照,亦令风色,遍照十方,故名风遍一切处。
第九空遍一切处。
行人亦取背舍胜处中所见空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空遍一切处。
第十识遍一切处。
行者於禅定中,仍取前背舍胜处中所见识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识遍一切处。
以上虽有十色,但其性体,本来周遍法界,互摄互融,由於众生迷性执相,故有差别相生,因而诸色,随众生心,由其业感,而后发现。
若行者观心劣小,则应之以少色,观心胜大,则应之以遍色,色之遍与非遍,皆随观之大小而分。
十一切处之初观青色,遍照十方乃至空色识色,无不周遍,虽各遍照十方,但互相涉人,均不妨碍,故名遍一切处。以上三种观行具足,禅定功夫必能成就。
由於根性不等,亦有未必具修,若是利根,於中随修一种,便可得道。
《大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十一切处为成就。」由于根性不等,亦有未必具修,若是利根,于中随修一种,便可得道。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