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呼吸”具有可操作性:深层次肌肉群的紧张状态我们往往是很难发现的,更何况身体上有很多肌肉群,我们不可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放松。思维本体学认为“物质”是一种错觉,物质没有大与小的区别,无限大就是无限小,大和小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具有完全一样的物质属性,因此“局部突破就是整体突破”,“一点”突破就能获得整体突破,我们没必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放松,只要把某一局部的肌肉群完全放松,那么就能实现全身肌肉群的完全放松。“呼吸”是我们比较容易觉察到的基本生命体征之一,同时呼吸和思维的密切关系也是我们容易发现和容易掌握的,因此观呼吸、调整呼吸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观呼吸能够把“辅助呼吸的肌肉群”完全放松,这样就能实现对所有肌肉群的放松。
怎样通过“观呼吸”放松“辅助呼吸的肌肉群”呢?呼吸是一种结果,是多种条件作用的结果,“思维”和“肌肉群”是其中两个构成条件。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分为很多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和“呼吸状态”以及“肌肉群的状态”是三位一体的,是一一对应的。为什么这三者是一体的呢?这是因为思维和物质是一体的,呼吸仅仅是一种结果,因此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完全是一回事。我们的情绪状态是很容易改变的,呼吸状态也是很容易改变的,二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物质状态和功能状态是一体的,情绪状态和呼吸状态的改变以及肌肉群的改变是同步的。因此放松“辅助呼吸的肌肉群”我们是通过调整情绪状态、改变呼吸状态实现的。
很显然,在上面的操作中,我们主要通过调整思维状态获得对物质(肌肉群)状态的调整。总之对深层次肌肉群的放松,我们是通过“放松辅助呼吸的肌肉群”实现的;而“放松辅助呼吸的肌肉群”是通过调整思维、放松思维而实现的。怎样在观呼吸中放松思维呢?在观呼吸的过程中放松思维,主要是“要及时发现并防止自己干扰呼吸”。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拿猎人捕捉兔子作比喻。兔子是一个很敏感的动物,它总是处于高度警惕中,很细微的威胁它都能敏锐地感觉到,然后撒腿就跑,因此聪明的猎人总是先麻痹兔子,让它放松警惕,误以为猎人根本没发现它。猎人会在兔子的周围一圈一圈地漫步,渐渐缩小包围圈,但一方面又好像把注意力放在别处,这样兔子就觉得这个人并没有发现自己,并不是冲着自己来的,而仅仅只是在散步而已,于是它就很放松、很自在地继续享受美食。其实猎人眼睛的余光一刻也没有离开兔子,对兔子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等到包围圈收缩到很小的时候,猎人就会一下子扑上去,把兔子压在自己身下。对待呼吸,我们就要像这个猎人一样,一边提心吊胆,防止吓跑兔子,一边还要装出有意无意的很自然的样子。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观呼吸是很容易的,放松呼吸的肌肉群同样是很容易的。
为什么我们在观呼吸中要像猎人那样似有似无地观察呼吸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具有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两种思维功能,我们在观呼吸时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普遍性留意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而呼吸也是潜意识作用的表现,因此只有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才能观呼吸。
然而我们很多初学者并非如此,他们在生活中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因此在实证中往往把这种习惯带入实证中,总是一刻不停地在那里干扰呼吸,十分在意呼吸长、呼吸短,十分在意呼吸粗、呼吸细,结果把这个兔子吓得胸闷气喘,紧张难受,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所要做的其实是改变呼吸的构成条件,是改变思维,只要思维放松了,那么呼吸也就自然放松了,辅助呼吸的肌肉群也就自然得到了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