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团和气、很容易达成共识的群体是危险的,这样的群体惧怕冲突,更深层的危险是他们可能存在群体盲区,也就是群体里多数人都看不到的阴暗角落。
因为看不到,或者装作看不到,原本理性的个体,在群体里却可以做出非常愚蠢荒谬的选择。
公元1630年,中了皇太极反间计的大明帝国上下将抗击后金的主将袁崇焕以“磔刑”(分裂肢体)处死于北京西市。行刑时,围观的大众生啖其肉,可怜袁督师大好男儿,顷刻间尸骨无存。什么是群体盲区?
据明末史家张岱在《石匮书》中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如今,袁崇焕的冤屈早已昭雪,而1630年围观行刑的大明帝国首善之区“大众”的灵魂还在被后人啮噬。
一次荒唐的研讨
当历史的镜子照进现在,我们看看还会发生什么可笑的事。
我曾观察一个小组的研讨,任务是要产出一门业务类沟通课程的大纲。然而由于小组成员没有过研发课程的经历,不知道沟通课程应该怎么做,所以就一直在沟通的边缘转悠,不肯走进“沟通”这个本来的动作,而是研讨出一大堆业务流程的内容。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要增强与客户沟通的技能,前提是要熟悉产品,所以这门沟通课里应该有产品知识;要做好沟通要先了解公司文化,所以应该在这门沟通课程里应该有公司文化;要做好客户沟通就要调整好心态,所以这门沟通课程里应该有心态。
请注意上个段落里加粗的字,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很滑稽?一门沟通课就这样在群体智慧下被做成了“服务客户全流程”的课。
什么是群体盲区?让人绝望的是,这个小组里的所有人都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这个小组就产生了群体盲区。你可以把上面发生的事理解为,当群体找不到路时,他们就会走以往走过的路,而且一旦有人提出“路线”,所有人都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所有人都坚信这就是他们要走的路。
群体进入盲区时,达成一致成了他们摆脱恐惧的首要任务。
When the group enters the blind spot, reaching agreement becomes their primary task of getting rid of fear.
那么“群体智慧”是怎么回事?
“群体智慧”指的是集合大多数人的观点,这些观点或预测往往会比个人的准确。只有团体成员都可以独立做决定时,“群体智慧”原则才适用,并且团体成员越多样,智慧生成的就越多。
如何让群体里的个体能够独立做决定,恰恰是最难的。所以,多数情况下的共创会、训练营里,我们看到的都是群体盲区,不是群体智慧。
什么是群体盲区?一个测试
下面三个测试题可以帮你判断,你所在的群体是否惧怕冲突,是否存在盲区。
3分=经常,2分=有时,1分=很少
1.团队成员在讨论食物是非常激烈而且无互相提防的情况。
2.团队的会议令人鼓舞而不枯燥。
3.在会议期间,大家把最重要的而且是最棘手的问题拿出来共同讨论。
参考结果
8-9分,说明你所在的团队不存在这些障碍。
6-7分,说明你所在的团队存在这些障碍。
3-5分,说明你所在的团队存在的障碍已经值得关注了。
以上是对群体盲区的看法,你所在的群体存在什么样的盲区?你是如何面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