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组活动里总有一些活跃的小伙伴,他们表现积极、热情、头脑灵活,令人羡慕。可他们也有一些小烦恼,我们访谈了以往在小组活动中表现活跃的小伙伴们,并将汇总后的结果公布如下,力图向人们展示多面的心理反应,从而实现换位体谅。如果你恰好也是一名“活跃分子”,请在下方留言补充你曾遇到的小烦恼。
1、初衷是好的,小组活动如果反应慢了会被其他竞争对手超越,所以总要有人积极推进,不过有时会反遭误会,被以为是爱出风头,抢了别人的机会。

2、风险大,主动承担了“领袖”角色后,如果任务失败,可能会被下台,很丢脸。
3、公开场合很容易被认为讲错话,后果可能是被人误解、冷场、让气氛变得紧张……
4、小组交流开启后越聊头脑越灵活,可是发现小组中有伙伴比较沉默,虽然感到不适,但没有好的办法让他参与进来……

我们会发现,以上的几点,有一部分也正是小组“沉默者”的小困扰。所以,你会发现,有的人从小本来很活跃,后来却变得沉默寡言;而有的人三年前还很羞涩,如今却非常健谈,活生生一支交际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也许我们都有了答案,无论活跃者还是沉默者,都会面临相似的烦恼,只不过不同的人,面对这种烦恼的反应不同,处理的心态和方式不同,本质上,是群体角色认知的能力不同。我们大体可以分为能够融洽的处理外界评价和不能融洽的处理外界评价。
先说结果,能够融洽处理外界的评价的人,往往能够认同自己的角色,这个身份可能是沉默者,也可能是活跃者。意味着,外界对他的评价反馈,没有对他造成困扰,他可以从容的保持沉默冷静,或者有效的积极,而且可以适时的转换角色。

而不能很好的处理外界评价,结果就是不认同自己的角色,外界的评价和反馈会对他造成困扰,迫使他不得不来回转换角色。两者都会转换角色,不过最大的区别是,不能融洽处理反馈的人转换角色是被动的,或者是不情愿的,转换后也不认同自己的新角色。
这时候由沉默者转换为活跃者后,他由于不能很好的驾驭“活跃”,很有可能表现得过于积极,谈话不受欢迎,对小组造成干扰,而且听不进改良的建议,越多指责会让他越走向极端。而由活跃者转换为沉默者后,之前的“过失”会成为阴影埋伏在他的心里,制约他有更出色的发挥。
沉默者也好,活跃者也罢,角色不分主配、能力不分高低。送给小伙伴们4个建议:融洽的处理外界反馈,从容的认同自己,交一些值得信赖的朋友,进入相似喜好的圈子。从今天起,让群体角色的小烦恼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