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a1e15ffdc73292ba.jpg)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
继续舜帝对大禹的岗位期望。
原文: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
司马迁注:庶顽就是诸众,谗说就是谗嬖(bi)臣,嬖臣就是受宠的臣子。侯为君,明就是清。
在,就是察;时就是“是”,这个用法出现了多次。
挞就是打,现在还用鞭挞一说。《说文》说乡饮酒罚不敬,挞其背。失礼了,打背。《春秋繁露》中记载朝廷有位,乡党有序,朝廷能够明察秋毫,乡党秩序井然。
记之就是记录失礼。
书是刑书。《周礼·司救》说凡是民有为恶的,三让而惩罚他,就是挞他,罚而士加明刑,也就是士人犯错上明刑。明刑的意思是拿掉士人的冠饰并在他的背上写上罪状。记小过,识大罪。
生就是养。
详解:谄媚之臣,如果不能懂得为臣的道理,就要设有土之君明察,失礼了就要受鞭挞并记录,大罪用刑书论罪,要让他们改过向善。
原文: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工就是官。时,还是是。飏就是扬,发扬。司马迁说,扬就是推举。
格就是来,承就是进。庸就是用。举于官者,来则进用之。《文王世子》说一定要录取贤才,或者以事举,或者以言扬,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三者居其一,可以升官。成事的、会讲的、有才艺的,都可以成为贤才。
否,《广雅》解释为隔,不通的意思。
整句话连上面一句都是识人用人之道。
详解:官员的选用要听其言,有道理的就要发扬,来了就进用,意见不靠谱的,要罚。
原文: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这是高度认同舜帝。句式我们很熟悉。拍马屁也常用这样的句子。
详解:大禹说:“太好了。舜帝您光被天下,到了海角天涯,泽被苍生
原文: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详解:万邦诸圣人,都是舜帝您的臣子。
龙山文化时代,方国林立,当时中原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南、山东西部、河北南部或许正是以黄帝世系为核心,比如石峁或陶寺,形成邦联体系,长江中下游、山东东部、川渝、甘肃等非中原区域,则形成自己的方国体系。联合的目的是对抗。
原文:惟帝时举,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
古代选贤,听其言,观察他的志向,试其行。车服以用,就是给予任命。
详解:大禹说:“君主选才,要听其言,还用事情来考验他,考验通过了,给予车马衣服,任命为士。”
帝尧选舜帝的时候,先是听闻他的孝行故事,然后将两个女儿许配给舜,看他如何对待。同样的道理。
舜的故事在南北朝时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司马金龙墓葬屏风,用顾恺之的笔韵画出了舜与家人、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图为证。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b6b00febcbc146aa.jpg)
原文:谁敢不让,敢不敬应?
《春秋繁露·制度篇》说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而民不敢争,所以一之也。
详解:谁敢不推贤向善,敢不敬天应人?
中国上古制度特色就是其分别心。这是佛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不提倡的。区分是为了各安其位,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天王侯将相没有了,选择进一步多了起来,安位难了。
原文: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
敷就是分,时还是是。
详解:君主不以是分别,善恶者同日进用,则无功。
人人车说好车不和坏车一起卖。大禹说谗说的人跟黎献同日进用,则没有治绩。一个道理。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