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是知彌先生“人间事 • 科举系列”三幅画作中的第二幅。画作中紫红色的桌案上放着一朵披戴的大红花,可谓“足够面子”——“榜眼”仅次于“状元”,也是足够人前骄傲的了,确实是“在千万世人当中,拿第二名,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读思至此,我就想:应该找个机会,寻觅一本描写古代科举制的书籍来读一读。又一想,自己是有一本这样的现代版著作的,即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所著《吾国教育病理》。不过,其姊妹版的《科场现形记》却还未收入囊中,应该购入并读思之,其中必有古今对比分析之论,远比纯古代叙说要有比较型教益。择机“京东”下单,以解决这一问题上的“思想空洞”。
由这《榜眼》画作,我又想到了与之相关的一个现代性问题:就怕有“榜”无眼——“伯乐不常在”的问题。
特别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情状——凡有才华之青年,尤其在工作上有个性建树者,都是受到单位领导信任、喜欢并不肯撒手与人的,若调动工作,非两家单位“一把手”沟通协调好不可!那是一个真正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爱惜人才的黄金年代!以我之40年职业人生经历而论,在那之后,似乎是不再有那样年代的人才氛围了。
关于“不再有那样人才氛围”的原因,我想,一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缘故吧,另一个则是随市场经济发展而来的“利益竞争”原因吧,尤其“利益竞争”为要害——一个优秀卓越杰出者的出现,可能“威胁”到更多人的“利益”,甚至“威胁”到“上下左右”相关者的“职位职权”,由之,那种对真正人才之爱惜的程度,可能就做了“减法”而不是“加法”。我想,这可能是不该说出来的“公开秘密”。
现实中,确有“公开的秘密”是不能诉诸口与笔的,但不诉诸之,谁人又是傻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