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与悟性"如果进一步解释:
灵性~内在的体验。与感受、情感、直觉、第六感、灵感、灵觉等有关。
悟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习、逻辑、分析、领悟、智识等有关。
从古到今,几乎所有的习修法门都强调"智慧"。那到底什么是智慧呢?我的感觉,能将"灵性与悟性"能够统合、圆融,适时、适地、适人的应用,就是智能的展现。
无论传统或新时代教导,都主张"灵性与悟性"要圆融、"教典与实修"要并重、"智性与感性"或"左脑和右脑"要平衡。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大部份的传统习修者还是偏"悟性"多,而"新时代"的习修者是偏"灵性"多。
当在传统的氛围中交流,一定会听到"言之有物"的言论:即所说的出自何传承的宗义,或何派的经论、或者哪位上师的口教。而一提到"个人感受"、马上你就进入"法庭",佛教拿出般若空性、楞严经来衡量,基督教拿出圣经来批判。
而在新时代的氛围中,听到的大多是"长恨歌"的姐妹作,真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如果你问:如何知道感受有没有偏差?回答一定是"信任"、"顺服"、"交托"、"放下头脑"、"放下恐惧"、、、等等。无怪乎有传统的朋友曾挖苦说:「难怪一堆人跑去当身心灵老师,几个关键词背熟一点,几乎可以回答所有问题!」
古德有一偈说:
「通宗不通教,开口便胡道;通教不通宗,如蛇入竹筒; 宗教两俱通,如日处虚空;宗教俱不通,如犬吠茅从。」
这"宗"与"教",一个是指实修内证,一个是指智识学习,也就是"灵性与悟性"。本来这两者不但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是造物主给人的礼物,因为"灵性"我们得以感知爱、感知更高的存有,而因为"悟性"我们得以将美好的感知分享给他人,让他人也能进入那美好的感知中。
对于"灵性与悟性"我想说的是:
否定感受,不如面对觉察;
放下头脑,不如善巧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