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十月读书计划余老诗写作研习社读书
《学会提问》3.警惕传播者的谬误和信息误导

《学会提问》3.警惕传播者的谬误和信息误导

作者: 乐思源 | 来源:发表于2017-06-14 11:20 被阅读59次

    文/乐思源

    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时,除了要警惕自我思维里的那些坑外,我们还要尽力甄辩传播者表达出来的那些谬误,来历不明的数据,片面的信息以及寻找更多可能的因由和结论。

    谬误清单

    所谓谬误,是指推理过程中的欺骗手段,传播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用文字挑唆你的偏见,用多个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因素证明,用不是该领域专家的专家观点来说服……

    你要警惕的东西有很多,你的直觉是否带着偏见?个人经历能说明什么?典型案例为什么要拿到现在用?当事人证词有隐瞒吗?专家也会犯错的吗?你的观察有漏洞吗?科学报告真的不带主观因素吗?这个假设是错的吗?……

    即使《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也无法在真假美猴王里向唐僧证明自己就是那个陪他一路斩妖除魔的徙弟,更何况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但是作者在本书中总结了平常大部分我们会碰到的问题,给我们总结并罗列出了一长串常见的谬误清单,所以在这里,我们不但要记住本书作者总结的这些谬误清单,还要在理性思考的实践中慢慢加上自己总结出的谬误清单,因为只有一边思一边辩,一路客观批判一路坚持实践,我们总能慢慢识别出大部分传播者设置的那些坑,从而慢慢向一个理性思考者靠近。

    谬误清单

    平均值是怎么来的

    五年来,北京市燃气供应规模逐年大幅攀升,年均增长率约为15%。

    这是6月4号的北京新闻,里面第一个数据是北京市燃气年均增长率约为15%,这个数据来源在哪?年均增长率约15%对比的是哪一年?是近三年近五年还是从北京开始燃气供应的每一年?这个年均指的是平均数三种计算方法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一种?

    新闻中没有给关于数据来源的任何解释,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段文字中给出的数据语焉不详,来历不清,信息有部分缺失,这是一个带有欺骗性的数据。

    带着书中的指导方法,最近我看新闻的时候特意留意了数据,用作者教的方法提问,发现很多包含数据的信息都带有某种欺骗性。从前深信不疑的数据竟然在批判性思考下经不起一点推敲,原来大多数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数据都是经过筛选的片面的信息,所以请特别注意,当传播论证里出现数据时,一定要问问这数据从哪儿来,怎么来,追根究底的探究一翻,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表象迷惑,不会被过分调查所说服。

    平均值算法

    任何推理都不完美

    本书作者说,你遇到的任何一个信息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说服你。当一个人想说服另一个人时,他所传递过来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的,也就是说,他不会把影响结果的负面信息传递给你,所以我们得自己思考,是不是有什么信息被忽略了?

    要知道,这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推理,任何思维都有盲区,知识也是有限的,价值观也各不相同,你得面对即使你用尽全力也无法全知全解的信息缺失现实,所以请特别注意,不管任何观点或者结论,它都一定有什么信息被忽略了,虽然不完整的推理再所难免,但是你要学会识别那些省略的信息,自己找到那些传播者忽略的东西,从而有自己的客观判断。

    不完整推理原因

    找到更多可能性

    1842年《南京条约》香港被清政府割让给英国,1887年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退避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个在废墟上站起来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是全中国的夙愿,而横在统一面前的最大障碍是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两岸三地是资本主义,虽然都是黄皮肤黑眼睛,但有些烙印被时间定格在了记忆里,被生活刻在了骨子里,两种制度无法调和,谁也不迁就谁。然而,统一真就这样搁浅了吗?

    结论虽然是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但问题只能用“是”或者“不是””行“或者“不行”来回答吗?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真的只有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正即错吗?如果这样,香港和澳门是怎么回归的?一国两制又是怎么来的?

    不同的人会因为对原因不同的解读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正与反绝对对立的两个立场,一定还有第三个第四个更多的立场,也有第三个第四个更多的结论,我们要拓展自己的思维,在与他人的碰撞交流中找到更多的隐藏结论,然后找到那些最好的最适用于解决问题的结论。

    我的浅见薄识

    有些问题是传播者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的,也有些是传播者的知识面不足,或者还有些是传播者的有意误导,如果你没有批判式思维,没有训练出自己的一套理性思考模式,那么你会对这些一无所知,盲知盲信盲从,成为艾略特.阿伦森在《社会心理学》里形容的从众型的社会性动物。

    那么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认知升级呢?

    除了警惕自我思维里的那些坑和传播者的谬误信息误导,我认为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质疑一切,关于自己的他人的世界的。

    罗曼.罗兰说,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日的信仰开路。

    也许有时候他说的并不全面,但你也不一定全对。理性质疑别人的结论,并带着自己的问题追根究底,会打破旧自我旧的思维模式,开启新的思考之路。

    你的思维拓展和进步,从怀疑开始。

    二,客观思辩,理性思考。

    鲁讯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们要学着客观看待问题,理性寻找答案,谦虚的与他人争辩,求同存异,找出那个最好的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的结论,这才是批判性思考最好的打开方式。

    轻而易举得到的,很少来自我白手起家的打拼。从来如此,是来于世界的社会的他人的,你若照单全收也许会水土不服。而真正属于你的,必将是那个经由时间阅历实践打磨出来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三,全面总结寻找更多可能。

    本书作者说,有更多可能的结论,就有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

    当你的思考越全面,你就越能看清一件事的本质,更不可能被表面迷惑,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盲从,有时会对纷至沓来的信息不知所措,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习理性思考,仔细辨析,全面总结,找到更多可能,用批判性思维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只要你在学习和实践,你就总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适应这个时代。

    总结:

    跟《精进》一样,《学会提问》是一本可以一读再读的书。没看它之前,我是盲人摸象式的思考,但看了这本书后,我在学着用这本书里的关键问题质疑一切。如果你想启动你的批判性思考,不妨从看这本开始试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爱你11111:之前有个小姐姐推荐给我看了,很棒
        乐思源:@爱你SY 于我而言收获很大,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 瑨瑗:学习了,谢谢分享!:+1:
        乐思源:@晋瑗 互相学习,一起进步。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3.警惕传播者的谬误和信息误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ss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