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辩论辩论咖哲思
关系的意义――(原标题)人际交往是迫于生活压力还是自身愿意?

关系的意义――(原标题)人际交往是迫于生活压力还是自身愿意?

作者: 刘昱廷 | 来源:发表于2018-01-13 14:24 被阅读632次
    本质上讲,当今生活的现状源于人们曾经做出的选择。包括有意识的、无意识的、自己做出的、别人做出的。这个世界在宏观层面上严格遵循因果论,只不过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使人们几乎不可能看清各种因果之间的联系,这就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争议和论辩。

    在这个大背景上讨论题目中的辩题:人际交往是迫于生活压力还是自身愿意?

    在人际交往中你们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有的人为了某种的需要,不停地去结交朋友、出席应酬和参加相亲;也有的人放浪形骸之外,平日只约上三五好友四处游玩,除此外就一个人独处。

    前者的做法可能是迫于生活压力,后者的做法也可能是出于自身愿意。根据背景知识可知,他们现状的不同是源自于之前做出的不同选择。

    过去已不可改变,只能望眼于未来。过去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的生活,而现在的选择也将创造未来。接下来就简单谈一谈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客观事实和规律,到底要如何选择是你们自己的事。

    关系的意义的有只两个:
    1、使“你”这个概念得以存在。
    2、你可以借助关系来创造你自己。

    在这个相对世界里,有上才有下,有左才有右,有高才有矮,有胖才有瘦。进一步延伸可得,只有存在非人类的生物,你才会有 “人类”这个概念。也只有其他人的存在,你才会有“我”这个的概念。

    所以,没有别的一切,就没有你。你之所以成为你,是因为有非你的存在。

    下一步,就是你要使用你的关系来创造你自己,用它来建筑你的真实身份。

    而事实上,这事不管你是否愿意,你也只能这么做,这个你没法选。你能选择的只有这座建筑是你依照自己的蓝图打造出来的宏伟大厦,还是完全随缘而落成的屋宇。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完全让已发生事情来左右生活的人,或者成为一个事先选择生活目标,而且能够控制生活的人。而只有后面这种人的自我创造才是有意识。正是在后面这种经验中的自我才能得到实现。

    只要你清楚的明白这个道理,只要你深刻的理解它,你就能够本能的珍稀每个经验,所有人类遭遇,与他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因为你明白,在最高意义上,它们是建设性的。

    因此请珍惜每一份关系,把每一份关系都视为你的真实身份以及和你现在选择的身份的独特要素。

    说完了理论再来谈一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说人类的恋爱关系。

    不消多说,大多数成年人对恋爱关系早已失去了童话的幻想,被恋爱中的各种痛苦磨灭了热情,再看一眼周围人或一些公众人物,可能还不如自己,更别说是寻找借鉴的价值。

    如果人类的恋爱关系令人失望(关系从来不会真的令人失望,除非在人类的意识中,你们认为关系若是没有制造出你们想要得结果就是令人失望的),那是因为人们进入关系的理由是错误的。

    (“错误”当然是个相对的词汇,指得是某种东西的属性正相反于“正确”——不管正确到底是什么。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关系令人失望——改变——往往是由于人们进入关系,并不是他们想维护这种关系的利益,让这种关系继续存在。”)

    绝大多数人进入关系时关心的是他们能够从关系中得到什么,而非他们愿意为关系付出什么。

    而关系的目标是去确定你愿意“暴露”你自己的哪个部分,而非你能够俘获或抓住别人的哪个部分。

    关系——乃至生活——的目标唯有一个:去获得或确定你的真实身份。

    所以,说在遇到那个特殊的人之前你“什么都不是”是非常浪漫的,但却与事实不符。更糟糕的是,这种说法会给对方施加极大的压力,迫使对方去成为他或她本来不是的人。

    由于不想让你“失望”,他们非常努力地去成为你想让他们成为的人,去做你想要他们做的事,直到他们再也无能为力。他们再也不能满足你对他们的期望。他们再也不想饰演你指派给他们的角色。于是怨恨逐渐累积。愤怒随之而来。

    最终,为了拯救他们自己(以及这种关系),这些特殊的对象开始要求做回他们真实的自己,更多的依照他们的真实身份行事。正是在这个时候,你会说他们“真的变了”。

    关系是神圣的,因为它们为你提供了最难得的机会,实际上也是唯一的机会,让你能够在生活中制造和经验你关于自我的最高观念。

    如果你想拥有一段有爱的关系,那你就必须要先让自己充满爱,先去爱自己。

    最懂得爱的人是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如果你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如果你无法爱你的自我,你就无法爱别人。许多人犯下错误,试图通过爱别人来爱自我。当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这么做。这并非有意识的努力。但他们内心深处是这么想的。在你们所谓的潜意识里,他们想:“如果我能够爱别人,他们也将会爱我就好了。那样我就是值得爱的,我就能够爱我自己。”

    这种思维的反面是,许多人讨厌他们自己,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别人爱他们。这是一种疾病——有些人真的得了“缺爱症”,因为实际情况是别人确实爱他们,但这于事无补。不管有多少人向他们表达爱意,他们总是觉得不够。

    首先,他们并不相信你。他们认为你是想操控他们——试图得到某些好处。(你可能会爱上他们那样的人吗?不可能。肯定有什么不妥。你肯定想得到什么东西!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他们坐下来冥思苦想,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真的爱他们。所以他们并不相信你,开始想方设法逼你予以证明。你必须证实你是爱他们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也许会要求你开始改变你的行为。

    其次,如果他们终于相信你是爱他们的,那么他们马上就会担心你的爱会持续多久。所以为了抓住你的爱,他们开始改变他们的行为。

    因而,两个人真的在恋爱关系中迷失了他们的自我。他们进入这样的关系,是希望找到他们的自我,结果反而迷失了他们的自我。

    绝大多数情人之间的痛苦,原因正在于他们的自我在恋爱关系中迷失了。

    两个人的结合,本来满希望一加一将会大于二,结果却发现一加一反而小于一。他们觉得情况变得不如单身的时候。不如那时候能干,不如那时候聪明,不如那时候令人兴奋,不如那时候迷人,不如那时候快乐,不如那时候满意。

    这是因为他们变差了。为了能够开始——保持——恋爱关系,他们放弃了他们大部分的真我。

    这并不是人类想要的恋爱关系。然而,对恋爱关系有过这种经验的人多得你永远认识不完。

    说完了恋爱关系后,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关系中经常会有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尤其是迫于生活压力的时候。

    也许有人教导你们不该介意别人在关系中对你们做了什么。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内心安稳,保持以你们的自我为中心,诸如此类的,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不会对你们有任何影响。可是别人确实影响到了你们。他们的举动有时候确实伤害到了你们。每当伤害进入了关系,你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假如别人的话语,话语或行为让你感到伤心,你应该去做如下的事情。首先,诚实地向你自己和别人承认你的感受。你们之中有许多人害怕这么做,因为你们认为这会让你们“没面子”。你内心深处其实也觉得或许你有“那种感受”真的很可笑。你可能没那么小肚鸡肠。你其实“胸怀豁达”。但你就是忍不住。你仍然有那种感觉。

    你能做的唯有一件事。你必须尊重你的感受。因为尊重你的感受意味着尊重你自己。你必须像爱你自己那样去爱你的邻居。如果不能够尊重你的自我的感受,你又如何能够尊重和理解别人的感受呢?

    有人还会有疑问,这意味着我们有感受就要表达出来,哪怕这些感受是负面的或是破坏性的?

    感受既不是负面的,也不是破坏性的。它们只是真相。重要的是你如何表达你的真相。

    当你怀着爱去表达你的真相,负面的和破坏性的结果很少会出现,就算出现了,通常也是别人选择用负面的和破坏性的方式来经验你的真相。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再怎么做,也无法避免出现这种后果。

    当然,不去表达你的真相也是不妥当的。然而人们总是这么做。他们害怕可能会引起或者面对不愉快,所以彻底的隐瞒了他们的真相。

    信息如何被接受,并没有它如何被发送重要。

    你无法为其他人多么好的接受你的真相负责,你只能保证多么好的表达出你的真相。我说的多么好不仅意味着多么清楚,也意味着多么有爱心,多么有同情心,多么感性,多么勇敢和多么完整。

    但要明白,并非所有的感受都是终极真相,哪怕在此刻它显得是你的真相。它可能来自你受过的,尚未痊愈的伤害。实际上,它向来如此。

    所以推出这些感受,释放它们才会如此重要。唯有让他们走,把它们摆出来,把它们放到你面前,你才能够看清它们,才能知道你是否真的相信它们。

    所有人都说过一些话语,一些恶毒的话语,却在说出来之后才发现,它们其实不是你们 “真实的”想法。

    所有人都表达过一些感受,从恐惧,生气到暴怒,却在表达之后才发现,他们不再揭示我们的真实感受。

    就此而言,感受可能会诱人上当。感受的确是灵魂的语言,但你们必须确保你们正在聆听的是真实的感受,而不是你们精神伪造出来的虚假感受。

    换句话说,它们根本就不是“感受”——它们是思维。伪装成感受的思维。

    这些思维是根据你从前的经验,已经你观察到的别人的经验。你看到有人在拔牙是做出痛苦的表情,于是你在拔牙的时候也做出痛苦的表情。那可能一点都不疼,但你还是会做出痛苦的表情。

    你的反应于现实无关,只跟你察觉到的现实有关。而你又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或者从前遇到的某些事情来察觉现实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你受到虐待时想寻找对你最有利的做法,那么你起码应该阻止那种虐待。这对你和你的施虐者都好。因为当施虐者的虐待被允许继续时,他本人其实也成了受虐者。

    这对施虐者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如果施虐者发现他的虐待能够被人接受,他能学到什么教训呢?可是,如果施虐者发现他的虐待再也不能被人接受,他将有机会发现什么道理呢?

    所以,用爱对待别人未必意味着纵容别人为所欲为。

    父母很早就从孩子身上学到这个道理。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反倒很难学到,国家之间亦是如此。

    然而对于暴君,除了要阻止他们鱼肉百姓,还必须颠覆他们的残暴统治。这是对自我的爱和对暴君的爱所要求的。

    这是那个问题——“如果爱是一切,人怎么还会有战争的理由呢?”——的答复。

    有时候人必须去战斗,才能表明他的真实身份:他是憎恶战争的人。

    有时候你必须放弃你的身份,才能够获得你的身份。

    有些大师传授过这个道理:若不愿舍弃,便不能拥有。

    因此,为了让你自由“拥有”和平者的身份,你也许不得不放弃认为自己是永远不会走上战场的人的观念。历史曾召唤许多人做出这样的决定。

    在各种最为亲密,最为私人的关系中,情况亦是如此。生活也许再三的要求你通过展示与你的身份相悖的一面来证实你的身份。

    如果你有点年纪,这不算很难理解,不过对于那些理想主义青年来说,这可能显得自相矛盾。越成熟的人越能看明白这种神圣的二元性。

    这并不意味者在人类关系中,如果你受到伤害,你必须去“报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宜如此)。这只意味着纵容别人不停地造成伤害,对于你的自我和别人来说,也许并非最能提现爱的做法。

    这应该能让某些和平主义理论破产,那些理论认为,最高的爱意味着你不能用暴力来对付你认为恶的东西。

    我们在这里的讨论又要转到理论的一面,因为任何关于这个话题的严肃讨论都必然涉及“”这个字及其引起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没有什么是邪恶的,唯有客观现象和经验。然而正是你的人生目标你从日渐增多的,无穷无尽的现象中挑选出少数你称为的东西,因为若不这么做,你便不能称你自己或任何东西为善,从而无法认识或创造你的自我。

    通过那种你称为恶的东西,也通过你称为善的东西,你定义了你自己。

    因而最大的恶是声称根本就没有恶。

    在你今生所处的相对世界里,事物唯有相对于其他事物才能存在。关系的功能和目标是这样的:提供一个经验的领域,让你在其中能够找到你自己,定义你自己,如果你愿意选择的话,还可以不断地重新创造你的身份。

    是的,别人的思维,话语或行动偶尔将会伤害到你,直到它们不在伤害你。令你最快速地有此到彼的办法是保持绝对的诚实——要愿意说出,承认和宣布你确切的感受。善意而完整的说出你的真实感受。温柔,彻底而持续的改变你的真实感受,如果你的经验给你带来全新的感受的话。

    当你在关系中受到伤害时,没有头脑正常的人会告诉你“别理它,别受它影响就好”。如果你现在感到伤心,想别受它影响已经太晚了。你现在的任务是确定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并将其展示出来。因为通过这么做,你就选择和变成你想要成为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youquan007:一个是外驱动,一个是内驱动。首先前提是先存在自己的人际交往,我们说人际交往或者说人际关系本身是人与人交往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那么接下来就分析这个心理层次,比如分为良性心理关系和恶性心理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说,面对好的东西正常的我们是会去选择保护它,而不是破坏!而去维持这种好的过程我们都是自愿的,因为你前提是知道变坏的代价。而被动维持的关系一般是伪的,充其量是一个空壳,没有灵魂……所以我选择主动维持:smile::smile:
        刘昱廷:@youquan007 说得好😊
      • 37c21cb01047:这个标题吸引了我,先评再看,哦耶
        刘昱廷:@简简单单_afad 好哒
      • 发广告丰富的:人际交往是人适应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
        刘昱廷:@发广告丰富的 说得对
      • f0b0077eff04:你把人与人的关系剖析的非常深刻,虽然有一部分内容显得啰嗦,这个道理为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启示,为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
        刘昱廷:@路漫漫兮_0ab3 多谢认可了,这点以后会注意改进~
      • 瘋子女:我們會忘記自己是如何對待別人,而記得別人怎麼對待的自己。也許罷。
        刘昱廷:@瘋子女 是滴
      • _不若_:厉害厉害
        刘昱廷:@_不若_ 谢谢啦
      • 将军将离:👏👏👏
        刘昱廷:@将军将离 😊
      • 爱瑋儿:鼓励鼓励,有一些事例会更饱满
        刘昱廷:@爱瑋儿 是滴,没错,以后继续努力😊
      • 落日冰河:好文章,有洞见有观点有思辨,稀饭
        刘昱廷:@落日冰河 谢谢喜欢啦😄

      本文标题:关系的意义――(原标题)人际交往是迫于生活压力还是自身愿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sq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