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华杉译文】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安处在穷困的环境中,时间长了,他就不要原则,不择手段要改变;也不能长期安处在富贵安乐的环境中,时间长了,他就要骄奢淫逸。智慧的人,知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知道仁义的价值和利益,所以也按仁德的标准来行。
1、私欲
仁拆开是两个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要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在这一句里,爱他人似乎是和随私欲是矛盾的。
私欲是与生俱来的,人皆有之。马斯洛需求理论里,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不管是居于穷困,对饥饿、自尊还是安出富贵对感官刺激、性的满足的需要,都逃不过人的基本需求。
马斯洛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一个欲望被满足时,就会有另一个欲望到来。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资源一定是有限的。资源供给有限,私欲要求无限,矛盾就产生了。这种出于各自的私欲需求,对有限利益的争竞,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烦恼、痛苦和伤害,从长久一点的时间看,一定是如此的。

佛家说贪嗔痴,如果痴迷不悟,并且带着人本能的贪,就会由小变大变得越来越贪,从贪吃变为工作报酬不满意,既而升级到通过一切手段攫取、占有、享受更多。比如贪吃、贪喝、贪玩、贪睡、贪色、贪权、贪便宜,贪图人的羡慕、称赞和尊敬等,总之贪恋世界,以世俗为友。

总之一句话:自己是舒服了,却与全天下人为敌。不管从哪种角度看,结局都是不好的。
这就是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复礼”什么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后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符合自然规则了。这样就是“仁”的境界。
2、仁爱与X,Y,Z理论
我始终认为,读论语遵循老祖先们的智慧并不是照搬,不光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践行的时候才不会违背自己的本心。
那为什么要做一个仁爱之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美国人在常年的工作管理中,总结了X,Y,Z理论。
X理论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不负责任,没有志向,在允许的条件下,会消极怠工,所以必须强迫他们工作,并且必须防着他们。影视作品中的长工,奴隶等都可以看作是X理论的具体实施,也就是通过让别人恐惧、害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Y理论认为人是自我实现的人,工作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员工通过工作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通过激发、激励他人一起参与到共同的事业中来。
Z理论认为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团体中的一份子。

人是复杂的动物,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无私的一面。遵循仁爱并不是完全牺牲自己,去满足他人的诉求,那会造成一个老假好人,实际上压抑了自己的需求。但也不能通过不符合规范的方式去满足自己过分的私欲。
仁爱的思想,是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尽量发挥人性光辉的一面,愿意用成长性、利他性的动机去认识他人和这个世界。尊重他人的自尊,维护互相之间的情谊并激发和满足他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3、仁爱无敌
科比刚在凌晨逝世,从国家总统到球迷,无一不表达悲痛。
在张国荣去世后20年,仍然有无数的歌迷缅怀纪念他那种精神。
叶问把咏春拳散播到世界各地,使咏春拳成为世界知名拳术之一。而且叶问的武德人品已堪称楷模,所以叶问终老后咏春拳派同人一致推崇他为一代宗师。
他们之所以被无数人拥戴和敬仰,除了自身对所在领域的贡献,以及体现出来的专业精神,还有对同辈、对后备的影响、提携和尊重。
仁爱无敌,是需要抛弃原始丛林的竞争性、杀戮性,从一个心灵匮乏型的人格转变为积极成长型人格,去相信资源是无限的,有足够多的信任、爱和理解,会做出更大的蛋糕。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哲小传”
我是大哲,这里记录着我对信息化的理解以及生活的一切
网友评论